我国职业心理咨询与指导的探索


  我国职业心理咨询与指导的探索

  我国职业咨询与指导的开展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年,当时的教育部曾召集全国实业学校校长在北京开会,议决三十二案,其中《实业学校体察各地方状况及应时势需要之点》、《实业教育宜注重实习,使学生确能施诸实用之办法》、《实业教育行政宜酌用实业人才》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的要求。这一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并先在我国展开职业指导的实验工作。中华职业教育社陆续在上海、南京等地创立了职业指导所,又出版杂志《教育与职业》,进行宣传提倡。1919年根据教育部通令,中学开始实行分科制或选科制.对学生加授“裨益生计的知识技能”。到1937年,我国有45所公私立普通中学不同程度地展开了职业指导工作。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与各地动荡的战争局势,职业咨询与指导未能广泛、深入地研究实践下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咨询与指导又受到国家劳动制度的限制,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职业咨询与指导才渐渐地被社会重新认识。

  8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经济的成长变动与国家经济成分的变化,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开始实行改革。在职业供需方面,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可根据自身的要求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劳动力,而个人也可根据自己的利益与愿望去选择职业。但在输送人才的基地,却出现了青年毕业生的择业意愿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趋势。如何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状况,如何使学生能了解自己,使个人的意向朝着社会需要与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这是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职业咨询与指导在我国开始再次兴起的契机。

  1985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合作研究计划中,正式列入职业咨询与指导项目。

  1986年,职业咨询与指导的实验研究在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中学开始展开。

  1987年,由我国教育专家组成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课题组成立,该课题为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七五”科研规划的重点课题。同时,下设七个子课题组,进行基础理论的探讨,在不同类型的中学进行实验,对我国职业分类及职业的性能与素质要求进行研究,实施青年职业意识志向的调查,以及对20世纪我国职业咨询与指导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等。

  1989年2月,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了《关于转发上海卢湾区教育局在中等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经验的通知》,该文件不仅对进行职业咨询与指导的目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基本方法等作了说明,并提出了在全国推广的方针。至此,我国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在政府的倡导下首先在中等教育领域开始了实践。

  20世纪末期,由于中国经济的变革,出现了产业构造与就业构造开始顺应经济规律运作的局面。在其背后,呈现出两大不可轻视的社会动向:其一是在个人的职业生活方面,由于人们的社会认识与价值观念的不同,他们在职业意识与行动方面表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倾向,尤其是个人在职业上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的欲求日益强烈;其二是在产业经营方面,由于产业组织之间不断竞争且高度国际化,社会更产生了许多不确定的经济因素。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与经济环境的不明了、不确定性,便构成了当今社会成员个人生计的现实背景。

  而在与人生存息息相关的生计方面,解雇与被解雇、辞职与再求业、跳槽与再适应、退休与再就业等一系列劳动现象不仅已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常态,还带来了人们一系列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对社会成员在职业方面的援助,不只是正在学校或刚走出校门的青年,而应该贯串于人的整个生涯。这是一个长期开发的过程。

  90年代中期,我国对社会成人的职业再选择与开发的援助工作,在国家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下,在全国各省市大力度地展开了。在这一背景下的我国职业咨询与指导着重解决的课题是:如何援助已走上社会并具有一定职业经历的个人;通过自我的职业生活,在解决生计的基础上,追求自身在职业领域发展的可能性;在职业生活中找到实现成功的方法与途径。

  21世纪初的这几年,我国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又有了新进展,尤其是在上海等大城市,职业咨询与指导的实践探索已经与国际接轨。例如,上海的大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教育工作已经常规化,并实行了“职业咨询师”职业资格的认定制度。上海市政府对社会成人的职业发展援助与企业员工的EAP服务等,也正在推广“职业规划师”等上岗资格认定制度。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