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句子理解的方法

1

小学语文句子理解的方法

句子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年级段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句子理解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词切入

一个句子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既有懂的地方,也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说存在着理解上的难点。所谓的难点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不理解其中的一个词语,只要把那个词语弄明白了,句子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关键词语是指对理解句子的意思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小学语文句子理解的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一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教师在讲述这一句时,不应只停留在平铺直叙的讲解上,而应该抓住重点词“抽出”来理解。“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其中的内涵远比长出要丰富得多,形象得多。根据小学生掌握生活事物的能力和对抽象动词的理解程度,在讲述“抽出”时,可采取形象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作者不用“长出”而用“抽出”是为了赋予小树无限生命力。上述方法的采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探索和联系实际的比较,最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枝条生长的动态,体会树木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的勃勃生机。

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检阅》一课,教师重点关注“鸦雀无声”一词,以词入手,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再出示研学问题:“为什么开始商量时,大家鸦雀无声?”提出小组合作要求: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结合课文语句跟小组同学交流讨论。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以一词牵动对上下句子的理解,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更能让三年级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

二、换词理解

理解句子,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给句子换种说法,让学生用自己语言库中的语言去理解句子。通常可以这样提示学生:“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中这一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里去,句子的意思就出来了。

在教学中,有些词比较难理解,通过换成意思相近的词,使学生达到理解句子的目的。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文中“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里的“汲取”比较难懂,如换成“吸取”学生就比较容易懂了,从而也就理解了整句话。这样的换词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容易操作,时间也短,有时候在普通话中学生不懂的词,老师用广州方言词一解释,学生就全理解了。

三、形体解句

词语一般都具有抽象概括的性质,关键词语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必须注意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这可以说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有些词学生比较生疏,但经过教师的动作演示,学生就易于理解。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中“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这句话中的“一瘸一拐”一词,教师只要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就明白了,从而理解了小鹿走路时的形态。

另外,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句较强的概括性,把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学生在学习中,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才会对抽象的词句有具体的感受。用一些形象手段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因此,句子教学中可以从词入手,以词带句,从而达到通过词语来理解句子的目的。

四、朗读解句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随着知识的深入,对书中所写知识的认识,往往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每阅读一本书,就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读的次数越多,认识也就越深,也就越接近书中所要表现的真意。

句子的意思有的需要学生说出来,有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后者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没有更恰当的语言来解释,或一旦用上了语言去解释,就变了味,走了样;另一种情况是,可以用语言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语言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或者说,没有接近学生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的“言”传。对于这样的句子,要求达到意会的程度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用语言把句子的含义说出来。这种理解句子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在阅读中,通过读产生联想,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力量,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的门前的草地上……”教师可通过多读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春天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动人意境。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读,就不会有这种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多读一读,让他们带着思维的火花,去感悟生命,体验生活。

五、图文解句

画面是文字内容形象的反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理解句子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句子内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赵州桥》中,“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这些优美的语句,在学生的心中很难清晰地浮现出具体的形象,这时教师可出示幻灯片,当那些千姿百态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映入学生的眼帘时,课文中的文字不再只是单调的符号,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充满生趣的形象,从而启迪、感染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挖掘理解

有些句子,不能只“浅尝辄止”,而应该挖掘其深刻含义。在理解句子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第二段写了天都峰很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从字面上学生能理解天都峰的高,这时教师应进一步提出问题:“这里写天都峰的高说明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使学生明白,这一段话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爬起来会很艰辛,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如此进行理解教学,可以为之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2

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方法

1、 指导句子的朗读。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不仅能学习准确地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中学习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指的是使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通过朗读中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的处理,培养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第二自然段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步先理解荷叶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是“冒”出来的,体现她顽强的生命力,“展开、饱胀、破裂”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第二步根据这些词语加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勃勃生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把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例如加动作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句子朗读到位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理解了,对段落的意思也清晰了。

2、 注重句子的理解。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在一句话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往往蕴涵在一些关键性词语之中。在讲解句子时,抓住这些词语认真理解,对正确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有好处的。有些句子中有难懂的字词,如果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鸟的天堂》一课的结尾: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先理解句中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的确”就是“确实”的意思。不带引号的天堂是“乐园”的意思。再联系起来理解,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那大榕树确实是鸟的乐园啊!句意明白了,再从感叹号中领会到作者抒发了喜爱大榕树、赞美大榕树的感情。然后联系全文,认识到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着点名中心的作用,这样,就真正学懂句子。

如四年级《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中毛泽东说:“飞机呀,喧宾夺主,讨厌!”这句话中“喧宾夺主”是个关键词。首先,说说这里的“宾”是指谁,这里的“主”是指谁?然后,联系上下文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样,通过对“喧宾夺主”这个词的理解、分析、结合课文再理解,最终达到对这个句子的正确理解。因此,词语的理解,由其是对于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是理解一个句子的“金钥匙”。

(2)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凡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名中心,因此可以把句意跟中心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会使学生对句子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学习《夕照》一课,“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光读这句话,让人不解作者为什么感慨,为什么激动,但是联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把夕照描写地很美,正式面对这如诗的夕照,让人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激动与赞美。理解了这句话,也知道它正好点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句子是若干个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教学是词、段教学的桥梁,是段篇训练的基础。句意教学是句子教学的中心环节,一篇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每一段又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一个句子虽然能完整地表达意思,但是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却不是孤立的。每个句子均有语境,即句子所处的上下文。

因此,认真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联系语境讲解句意,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第二次田忌赢齐威王的原因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光读这句话,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是不是其他的比赛也可以调换顺序就能赢?不是的,这时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调换顺序是要有一定条件的,要联系第三自然段孙膑的话“从刚才的情形看,他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来理解,让学生清楚这是要仔细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

3

小学语文句子训练方法

一、朗读感知

三册课文都有注音,老师不必领读全文,可先让学生小声试读。以自然段为单位,读的声音以自己能听见为准,不宜大声朗读,以免互相干扰。一个自然段小声读后,请中等生朗读。

二、理解回答

句子训练方法

请同学们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对于巩固句子概念,建立自然段概念有好处。接下来再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找这句话写的是“谁”,再看写“谁”在“干什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理解并表达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是缩句的训练。训练学生抓住句子的主干,构建句子的概念。

三、感情朗读

重点训练长句子中间的停顿。这是对词语连续的发展。一开始老师教给画长句子中停顿的铅笔竖线:“动物园|新来了|几只|小企鹅。”“大家|向小光投来|责备的目光。”还要强调长句子中的重音:“它们披着,黑衣服,挺着,白胸脯。圆滚滚的身子。张着一对翅膀。傻乎乎地站在那里。真有趣!”逐渐引导同学自己试着确定句子停顿和重音。一篇课文只示范一两个自然段,其余留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还有,根据内容确定音量和语调适度的变化。

四、听写与抄写

听写有训练学生写字、记忆的作用,尤其是按标点符号停顿来念,让学生听写,并写出标点符号,这种训练对学生理解、记忆句子更有好处。听写和朗读是“逆运算”,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是这种简便易行的训练手段竟让问问答答给挤没了。课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都要进行听写练习。

五、造句

除了一年级那些造句形式,二年级还可以用一个词让学生分别造叙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如用“互相”组词造句:“我们同学要互相帮助。”“我们不是一班的同学就不应该互相帮助吗?”“这次劳动成绩这么大,真是互相帮助的结果呀!

“还可以把要用的词写在说话的内容里。”如王老师告诉我们:大扫除时,同学们互相照顾点。还可以先组词,练习词语搭配,如互相追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比赛,互相谈论……然而再用词组造句。然后,还可以进一步补充词语,把句子写得更具体。如(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互相追赶(玩得可有劲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按不同内容引导学生写句子,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造句水平。上例是写学校生活,还可以训练学生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用词造句。“星期天,我们家大扫除,妈妈擦玻璃,爸爸擦锅碗,他们干得很起劲,好像在互相竞赛似的。”训练以社会生活为内容造句。“这几天,奥运成了热点,人们一见面就互相询问我国运动员的事。”

六、背诵

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儿童正是机械记忆好的时候,要趁这个时候让他们多背诵一些东西。课文中的重点段、含义较深的句子都应该让他们背诵下来。背诵也不是当课后作业一布置就完事大吉,应该有指导地抓句子,抓重点词,抓关联词语,边朗读边背诵,边理解边背诵。句子训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以上浅见供同仁指教。

4

小学语文句式训练的方法

一、通过原因解释、词语修饰,变不完整的句子为完整、生动

例1:我昨天没去上学。

找原因:我昨天发高烧了,所以没去上学。

例2:读书角活动取消了。

找原因:今天,全校学生要去友谊宫慰问演出,原定的读书角活动取消了。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凡事因果相生。一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有多种原因引起。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组成有因有果的句子,达到练习扩句、丰富语意的目的。

例3:湖水非常宁静。

加颜色类形容词:蔚蓝的湖水非常宁静。

例4:雪花落在地上。

加表形的形容词:雪花飘飘洒洒地落在地上。

一个普通的基本句,加上表示颜色、声音、形状等的修辞,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的措辞手法,可以使句子变得活泼、鲜明、生动,使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进而可以和其他的情景、事物搭配在一起,进行造句练习。

例5:运动场上,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如银铃一般悦耳。

句子是由短语组成,句子又可分成单句与复句。分析单句,除了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外,还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即划分句子成分)入手。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具备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因此分析单句,必须从句子成分入手,而划分句子成分,又必须从分析短语入手。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表达是否流畅,遣词造句,结构是否符合语法规范,都取决于对短语的理解。一个句子的主干部分通畅了,才能被人读懂。造句虽然只能营造作文的一个基本单位,但造句训练,训练了语法、标点、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扎下坚实的基础。

二、讲究内容的丰富多彩、结构的多变和句式的多样

在基本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充句子成分。调换造句词语在句中的位置。除陈述句外,可改成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型。而复句需要先从分析关联词入手,再分析各个单句的组成结构(短语),或主谓,或偏正,或并列,或动宾。以上句式学生都不陌生,只要适当启发引导,是可以变化出来的。由于复句知识属于小学高年级知识点,此处不做赘语。

例1:这雪晶莹剔透,像一片白色的海。

这雪像一片白色的海,晶莹剔透。(调换造句词语在句中的位置)

这雪晶莹剔透,看起来难道不像一片海吗?(疑问句)

这雪晶莹剔透,看起来像一片海啊!(感叹句)

三、通过改变造句的评价标准,挖掘潜能,开拓思维

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作业时,发现如下一些特殊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可以看得出这个学生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如果遵循普通造句规则一概否定,定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让更多的快乐、更多的童趣充满我们的课堂。这就是造句的经典,就是人文。

四、规范标点教学,让标点与文字一起“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时,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造句、日记和作文时,点标点总是漫不经心,或表现为不会点标点,或表现为标点不规范。标点符号也会说话,也能传情达意。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青年写了一篇文章给鲁迅先生,请他帮忙修改。

这位青年的文章中没有一个标点,鲁迅先生看了后,非常气愤,就回了一封信给青年,信上只有三个标点:“?!……”青年接到信后反复揣摩,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的意思:你的文章怎么没有标点啊?一定要正确标点啊!请把你的文章补上所有的标点,再寄给我。不点标点或点什么样的标点对理解句子的意思是有很大影响的。如“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中,加标点后可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标点不同就可以产生“留人”与“不留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可见,在造句中标点符号不但起着断句的作用,而且蕴含重要含义,传达情意。所以,在低年级学生基本句的学习上,思想上也得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点标点的技能,养成运用标点的良好习惯,让标点符号真正能在学生心中与文字一起“说话”。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句子理解的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