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的特点

世纪西学东渐,水彩画随之传入中国并很快普及起来。中小学堂里普遍用水彩着色、渲染,究其原因,水彩画静淡明快,材质和审美意识与中国本民族文化一拍即合。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似乎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中国水彩画家在接受西方人创造水彩画的同时,自觉地用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认知方式去接受、改造和发展水彩画,形成了适合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表现手段,并深深地打上了民族个性的烙印。
一、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来作画的一个独立画种。油画、水粉与水彩相比具有较强的覆盖性,易于修改。而水彩透明、轻快、变化丰富、水色渗润,这些特殊的画面效果是其他画种所难以比拟的。
水彩画的透明性决定了水彩画的作画程序不仅较为严格且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水彩画的着色步骤一般先淡后深、层层加色,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过多的覆盖,会造成色彩变脏,出现焦糊等现象,所以,在作画中应力求设色准确,落笔果断,不要轻易修改。
二、中国水彩画的外化特点

水彩画的色彩变化讲究韵律,如同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顿、挫、抑、扬加强了画面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水彩画色彩语言丰富而又含蓄,不像油画用色彩堆砌色彩使人感到光怪陆离、眼花缭乱。 水彩画的色彩因有水的介入,力戒火气,自始至终凸显一个“淡泊”。老子日:“五色令人目盲。”庄子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水彩画一方面讲究细微客观的光影变化,注重色彩的色调和光源色对物体固有色的控制,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另一方面,水彩画又追求一种“朴素向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画境。
水彩画的特点
这无疑给了渗合水的“水彩”施展拳脚的大好机会。这种与油画不同的“不纯粹”的色彩取向大大拓展了色彩的写意空间,给当代的审美趣味提供了更大的余地。
在“气韵生动”中,“气”是处于一个运动状态的“气”。“运则生,生即真,真即神。”这说明了“气”只有“动”才会生,生则必动。水彩画的水的形态造就了水色的流动性与以动为性质的“气”在异质同构的兔度上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水彩画在视觉效果上为写意中的水的因素,带给画面的审美特征以“烟云变灭”之妙。
水彩画的“笔力”蕴涵写意效果。中国传统绘画强调“骨法用笔”,重视书写力度。“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张彦远《论画六法》)在水彩画的用笔上,以“笔”来表现“力”,达意写神,烘托效果。西方绘画在表现上用笔触来塑造形体,表现体积和色彩关系,形的准确性往往束缚用笔的发挥。而水彩的用笔可以更多的从中国传统书画的精华中吸取养分,如笔锋运笔藏而不露落笔“无往不复”、“无重不缩”、“欲擒故纵”,推崇用笔沉着不浮、柔中带刚、含而不a,追求富有弹性的力感。黄宾虹先生总结前人的用笔经验,提出“五笔法”,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折钗画沙。”所谓“圆”,是指转折虽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即“圆而有力”。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疾不徐,不放诞狂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重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像“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凡用笔都要根据表现对象来定,不能执一。所有这些都说明表达力的骨感之美是何等精深。当我们用水彩的技巧,诸如“板、刻、薄、描、徐、抹、流、轻、飘”等去放笔直取,手随心至,必然能达到“苍、深、毛、涩、劲、挺、圆、厚”的风姿多彩的视觉效果。
水彩画的滋润透明、轻快流畅是一大特色。这一艺术特征不仅来源于水彩颜料的性能与作画媒介,而且与作画时的调色、着色步骤、着色时间、水分多少、画面干湿度以及运笔技巧紧密相关。有些人以水彩画的工具去仿效油画、水粉的艺术效果,不顾水彩画的透明特性,层层叠加,这是对水彩画本体艺术语言的扭曲,活生生、水灵灵的水彩由于颜色与颜色调得过匀,或者赭,褐、黑等不透明颜色和粉质较多的颜色随意混合,使色彩变得脏、焦、闷、灰等弊病,使生动鲜活的水彩失去了色彩魅力。另外水彩画讲究下笔肯定,一气呵成,能够一遍到位尽量不要反复拖泥带水。更不要在纸上拖、揉,尽可能地在水色互融、滋润朦胧的状态下作画,使色彩保持透明性,生动自然的表现色彩的美感。
以上是太原天琥设计培训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水彩画的特点的全部内容。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