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小学生做数学该如何审题?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很多障碍是由于审题错误或审题无方法造成的。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船,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想要搏击海浪,到达成功的彼岸就无从谈起,其中的挫败感和苦恼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真正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就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罗列条件,理解题意。
学生审题中的错误,很多是由于没有读懂题意。特别是在问题条件较多,条件之间存在隐蔽联系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学生陷入无助,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低,在问题而前裹足不前。例如,在小数除法的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甲乙两个数的差是7.02,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刚好等于乙数。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问题中呈现的一个条件似乎对解决问题没有作用,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刚好等于乙数”的数学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引一导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使这个数有什么变化。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罗列出题目的条件“甲数:1份、乙数10份、两数相差7.02。抽象的条件叙述变成简洁的数学信息,学生很容易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罗列条件的策略,不仅使学生能理清思路,把握条件信息,成功地解决问题,而且对于培养学习自信心,排解自卑心理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2.抓住关键,正确审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用心培养学生抓住题目关键的习惯,这些“关键点”往往是“题眼”,是学生难把握的地方。例如,学生在做判断题“两个而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常常由于没有抓住关键词“而积相等”而出现错误。要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必须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这个“完全相同”除了而积相等,形状也必须一样。又例如,在解决“一个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都向右移动一位,积有什么变化?”的问题时,有的学生读题时走马观花、一带而过,没有抓住关键“两个”和“都”,错误地认为积只是扩大到10倍。其实,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

广州中小学教育学校:https://www.qinxue365.com/member/jrjy.html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