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0-8975

会计如何查账

会计如何查账?会计查账依据是查账人员用以判别被查内容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的标准。正如在足球比赛中,裁判员要公正“执法”。这个“法”就是运动员要遵守的规则,运动员是否犯规,裁判员要以这个规则作为依据来进行判断。例如,查账人员在对某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审查时,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全部折旧费均计入“管理费用”账户,这种处理是否正确呢?用以判别的标准是《企业会计准则》,这就是查账依据。
会计如何查账
会计查账依据可以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查账依据有着不同的用途。对会计查账依据进行适当的分类,有利于查账人员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查账依据。查账依据一般按照下列标志进行分类:
(一)按来源渠道分类,可分为外部制定的查账依据和内部制定的查账依据
1.外部制定的查账依据
外部制定的查账依据如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及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
2.内部制定的查账依据
内部制定的查账依据如被审查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
(二)按公开程度分类,可分为正式的规定和非正式的规定
1.正式的规定
正式的规定通常是一些“既定的”标准,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或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国家认可的专业团体依照公开、适当的程序发布的。例如,编制财务报表时,其标准是权威机构发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内部控制报告时,标准可能是已确立的内部控制规范或指引;编制遵循性报告时,标准可能是适用的法律、法规。
2.非正式的规定
非正式的规定通常是一些“专门制定的”标准,是针对具体的业务项目“量身定做”的,包括企业内部制定的行为准则、确定的绩效水平或商定的行为要求等。
(三)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可分为法律、法规和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以及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等
1.法律、法规和政策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立法机关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法规、条例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订的除法律以外的各种法令,以及其他规范性的文件。政策是由国家决策机关如政府等制订的指导经济活动的方针和指导思想。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贯彻和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可以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查账依据来衡量被审查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我国,可用作查账依据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税收征管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破产法等等。而作为查账依据的政策以及政策性的指令、命令等方面的内容则较之于法律、法规更广泛得多,一般必须有正式的文本文件参照才能作为查账依据。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3个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2006年10月又发布了应用指南,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就会计制度而言,目前仍在使用的有2001年初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末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是现阶段我国会计核算的客观要求。从国际上看,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不是的,有的实行会计准则,有的实行会计制度。当然,我国实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时,对相同经济业务的规范,准则和制度应保持一致性。这样,两者就能相互协调、共同规范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
3.规章制度
作为查账依据的规章制度一般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由国家主管部门和各级行政部门制订的规章制度,另一类是被审查单位自己制订的规章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先后制订过许多规章制度,国家主管部门也制定过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不断进行修改。被审查单位自己制订的规章制度包括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
4.预算、计划、合同
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制定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利润计划等,与其他单位签订的投资合同、供销合同等,也都是重要的查账依据。
5.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许多内容,且大多具有行业特点,如产品和劳务的质量标准、人员配备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能源消耗定额、技术参数指标等等。根据这些标准制定的单位和适用的情况,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查账人员在运用查账依据时,应注意查账依据的以下特征:
1.相关性。相关的依据有助于得出结论,便于预期使用者作出决策。
2.完整性。完整的依据不应忽略业务环境中可能影响得出结论的相关因素,当涉及列报时,还包括列报的基准。
3.可靠性。可靠的依据能够使能力相近的查账人员在相似的业务环境中,对鉴证对象作出合理一致的评价或计量。
4.中立性。中立的依据有助于得出无偏向的结论。
5.可理解性。可理解的依据有助于得出清晰、易于理解、不会产生重大歧义的结论。
6.查账依据的层次性。不同的查账依据由于其制定单位、权限和管辖范围等不同,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层次越高其内容原则性越强,适用范围越广,越能得到社会公认。查账人员应尽可能搜集和运用与被审查单位有关的具体法规制度,如果发生低层次的规定与高层次的规定相抵触时,则应以高层次的规定为准,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7.查账依据的时效性。查账依据都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制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有查账依据会不断修改、完善,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查账依据。查账人员应以经济活动发生时期的法律、法规、制度来衡量经济活动及其会计资料。
8.查账依据的地域性。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不同,其适用的查账依据也有差异,查账人员应采用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的查账依据。查账依据既不是捉摸不定的,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形势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因此,掌握查账依据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会计查账工作。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