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如何奖励

管理中如何奖励?奖励是组织对员工做出额外贡献的答谢和回报,是基础薪酬的重要补充。有效的奖励可以使员工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更高的工作热情,为实现组织目标尽职尽责,使组织投入得到加倍的回报。但是,如果奖励手段运用不当,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反而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为使奖励发挥应有的作用,组织在运用奖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管理中如何奖励
(一)奖励措施要有针对性
由于家庭背景、文化修养、工作条件以及个性特点的差异,不同员工的需要是不同的,奖励措施只有与员工的需要相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低收入的员工,经济激励作用就十分重要;而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员工,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和管理干部来说,给予晋升的机会、充分尊重他们、授予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对于在危险、恶劣的特殊环境中工作的员工来说,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增加岗位津贴则是有效的激励手段。
(二)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
管理者应尽量增加物质奖励的精神含量,不仅使获奖励人在物质上得到实惠,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鼓励,产生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使激励效果加倍。此外,也要让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挂钩,对于获得劳动模范、生产标兵、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的员工,在职业发展上可以破格晋升,在发放奖金、分配住房时应优先考虑,以避免出现精神上获奖,物质上吃亏,当先进不合算的情况。
(三)注意奖励的公平性
奖励的公平性并不意味每人得到的奖励都是相等,反而应该适当拉开差距。奖励的差别过小,容易形成平均主义,失去奖励的意义;但差别过大,超过了贡献的差距,又会使员工感到不公平,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达不到奖励目的。应尽量使员工获得的奖励与做出的贡献相匹配,才能使员工感到公平,起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员工的公平标准是不同的,尽管客观上奖励很公平,但仍然有人觉得不公平。因此,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奖励时,除了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严格按照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奖励之外,还必须注意对员工进行公平观教育,做好心理疏导。管理者应耐心向员工解释组织的奖励政策,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使员工认识到无论何人,也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对组织做出了贡献,就都有机会得到奖励,把员工的注意力引导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上来。
(四)设立恰当的奖励标准
奖励的标准定得太高,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过低,会使人望而却步;标准过低,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奖励,又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组织应当为员工设立具有挑战性的奖励标准。对员工来说,绩效目标应当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轻易达到,但经过努力之后又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跳起来,够得着”的标准。
(五)注意掌握奖励时机
奖励的时机直接影响奖励的效果。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当有机体做出了某种正确行为以后,如果及时给予强化,就会进一步增强该行为出现的频率;而随着行为与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延长,强化的效果逐渐降低,时间间隔增加到一定限度,有机体就难以在行为与强化物之间建立联系,强化物就达不到应有的强化效果。人们做出一定的行为后,对自己行为的结果高度关心,此时给予强化效果最好,因此,奖励应该在绩效考评结束时立即进行,时间的延长意味着组织奖励资源的浪费。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