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0-8975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一定程序来矫正人们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治疗技术。行为治疗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为主要实践手段。在50年代出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程序开始应用于治疗领域。60年代又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使行为治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以下是对三个主要行为学习理论的简介。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在研究狗唾液腺分泌反射活动时,发现了条件反射。此后,他还研究了条件反射的泛化、辨别等规律,用来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

此学说将人的行为归为后天学习而来的。即当个体处于良好环境,经过适当学习,就可能形成正常的健康行为;当个体处于不利环境,又经过不适当学习,就可能形成不健康行为。因此.治疗在于利用条件反射建立或消退规律,创设良好环境,引导患者进行适当学习,消除不良行为并获得健康行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首次研究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将猫关入一只迷箱,门被滑杆拴住,猫只有拉开滑杆才有可能逃出箱子。经过反复试验,猫学会拉开滑杆开门逃离,而且所需时间越来越短。猫的这种逃离行为能力并非马上出现的,而是随着时间在反复实践中逐渐获得并得到增强的。他发现愉快的行为后果更有可能促使行为的再现,而不良的行为后果则更可能减少行为的再现,这就是效果律。

随后知名的美国行为学家斯金纳发展了此学说,将行为效果促进操作行为发生称作强化。积极的强化使能满足个体愿望的反应增加,消极的强化使个体去除或逃离不愉快结果的反应增加。斯金纳对于强化的时间、方式做了研究,提出全部强化和部分强化概念。他将操作性条件反射应用到人类行为上,提出人类许多行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都是操作性习得性行为。

此理论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一样也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不同处在于前者通过操作的方式积极寻求刺激,强化是动因,强化会使个体趋向某种特殊活动或形成某种特定行为。因此,治疗在于改变强化方式从而改变病态行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但并非一定以直接强化为动因,而是以一定的榜样为观察、模仿对象,通过注意、保持、再现和建立动机四个阶段学习而来的。通过这些阶段的学习,个体把榜样从头脑中的表象变为实际仿效过程,从而使个体形成与榜样相似的行为。

有一些因素会促使模仿学习,如被模仿者的特征如能力、地位等与模仿者相似,被模仿者知名度高,模仿者依赖性强,缺乏安全感等特征以及模仿者主动参与学习等。

该理论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对患者不利的模仿对象,提供对患者有利的模仿对象,从而帮助患者习得良好行为。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