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

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是抑郁或是焦虑过度紧张过度或强迫症等。 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及乐观的情绪和性格及家庭环境很大关系和影响!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危害

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好奇、好胜、片面团虚荣心理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例如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近些年来,青少年吸烟、喝酒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驱使,使自己像个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显得轻松、潇洒、大方,还有好胜和所谓的“心理叛逆性(亦称逆反心理)”。有的女孩子过份追求穿戴打扮,未走上社会就强调高消费,这种不良心理若任其发展,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有此心理者以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青少年为多。他们认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与书本、影视中的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文化生活内容贫乏,或是被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暇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等等。枯燥而单调的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饥不择食”地盲目去社会上寻求精神刺激和所谓欢乐。可想而知,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由于机体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少年逐渐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求偶心理开始萌发。但他们受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对爱情的认识尚是肤浅而朦胧的,因而显得幼稚和不成熟。有的跃跃欲试想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恋爱滋味,于是就会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不良现象。例如有一个高中女生,她希望有三个男同学能帮助自己:一个要学习好,以辅导她的学习;一个要能说会玩,陪她玩乐;另一个则要会体贴人,成为她的忠实奴仆。经过一番尝试之后,她竟能如愿以偿,并同时与他们保持超友谊的关系别人问她将来与谁结婚,她却轻松地回答:“我还没想过结婚呢!”这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对于自己,对于别人,乃至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

进入青春期之后的青少年,由于性功能的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产生了对性知识的兴趣,但由于未能在青少年中很好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一定的性神秘、性愚昧心理。在这种心理和上述不成熟的恋爱心理驱使下,往往对性道德、性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控制不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容易产生性的冲动,最终可导致越轨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青少年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缺陷,贬低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羞怯、内疚、悲忧、自责等。自卑心理往往会影响人际关系,从而又反过来加深自卑感。大量事实说明:经常考试分数偏低、留级,经常挨批评,高考(微博)落榜,找不到工作或工种不尽如意,不被领导重视,婚姻恋爱受挫,甚至长相;身材不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等,都可能成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极易造成青少年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青少年大多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如果对他们放松政治思想教育和缺乏正确的疏导,则容易产生是非观念上的模糊心理。加之有的家长(微博)或教师采取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致使青少年产生种种逆反心理,其结果会导致他们是非不分,与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甚至误入歧途。

对青少年不良心理的研究及其防治的实施应得到社会的重视,亟待加强。青少年本身亦应加强自身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拿出勇气和毅力来克服和摆脱上述不良心理,力求使自己成为国家和人民有用之才。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一般有哪些

心胸狭窄。有些学生很难听进逆耳之声,尤其是来自老师及同学的批评性意见,更是难以容忍,时时刻刻如好斗的公鸡,对同学们的批评是出口就骂,动手就打,对老师的批评轻则横眉冷对,一声不吭,拳脚相向,让你威信扫地,“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有学生“眼里揉不进沙子”,受不得委曲,缺乏博大胸怀。

嫉妒心理。在机构园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哼,有什么了不起……”,这是典型的嫉妒心理作怪。这些学生见不得他人的成绩,自以为是,见他人学习好一些,穿的漂亮些则愤愤不平了;还有同学逞强好胜,天生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秉性,见别人超过自己则妒火中烧,忿恨暗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类同学不但没有“见贤自省”,反自燃妒火,将幼无暇的心灵烧的一塌糊涂。

性格孤僻。不苟言笑,独来独往,将自己层层封锁。虽生活于群体之中,却形孤影单,怀揣如有千年创伤的心灵,顾而流盼,似雕塑,毫无情感,如幽灵,时隐时现。焦虑烦躁的心态。或许与天生胆汁质的性格有关,或与后天的生活环境相联,此类同学很少“安份守已”,时刻如热锅蚂蚁,忙忙碌碌,不知所以,坐卧不宁,寝食难安。这类学生若第二天上学,则头天晚上焦燥不安,作业、学习用品、天气状况等等手里忙着,嘴中念叨着,忙忙乎乎一两个时,还叫嚷家人帮忙:“我是不是还有什么没有准备好?”无所谓心态。此类同学庸庸碌碌,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一顿吃饱全天醉,红尘看破如止水。成绩平平,无所谓,“不学数理化,还不照样闯天下?”上课迟到,无所谓,“一声报告位上座,怎比旷课强许多。”纪律处分无所谓,“不伤皮毛不掉泪,就算开除又昨的?”。可见,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中学生心理健康六大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的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会感到非常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会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的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程度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能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的适应性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