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方法。

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 语文、思品教材中的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比如第六册中的《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在上完《圆的周长》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也能上成像语文课那样具有感召力,像思品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上课之前,我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将它打印在了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并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此时我并不急于将数学知识一古脑儿往下讲,而是放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痛快淋漓地发挥了一下豪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尽管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时间,但学习效果却没打一点折扣。课后,还有学生意犹未竟,自己到处找资料,互相交流,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小小的一个课后注释,引起了学生如此大的反响,那么,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只要处理得当,相信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他认为通过活动才能产生经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这样儿童会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动脑。这样,学生的大脑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学习积极性就能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活动中,学生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同桌讨论,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自在,比单用课件展示的效果要好的多。数学竞赛活动组织的好,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数学竞赛,还可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成就需要团体中的每位成员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集体观与人生观有极大的好处。

2

心理健康教育一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

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的运算等,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枯燥。

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要组织学生探讨计算方法。数学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愉悦的学习氛围,小学生因此对新知识产生了求知欲望,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

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两层含义。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平等,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师权威看得过重。实践新课程,要深刻领会《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句话的含义。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开展学习,少用命令式语言,尤其不能使用强迫、压制,甚至体罚等手段。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学生最希望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最忌讳教师有偏见,尤其是学困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复习性、基础性,或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到其实我也能回答问题,也能取得成功,同时感受到老师并没有瞧不起他们,而是在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从而慢慢地恢复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心理健康教育二

结合丰富的数学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学中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课程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渗透到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搜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数学史料,比如,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如《九章算术》、圆周率的计算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可介绍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如华罗庚身残志坚,为数学事业鞠躬尽瘁,陈景润病魔缠身潜心钻研数学难题,以这些出色数学家的奋斗事迹来激励学生大胆探索,遇困难而不失信心,遭挫折而不减勇气,激发学生们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还可以介绍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光辉事迹,如:李四光、钱三强、钱学森等,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富裕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的阻挠,毅然回到祖国,献身于祖国的事业,他们一颗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感人肺腑,在他们光辉思想的沐浴下,学生的思想境界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升华。

深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意识地依据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供富有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情感。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各种情感体验,促进自我的认识和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知识价值之外,还具有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通过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

心理健康教育三

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树立学习的信心

曾经有人对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当你遇到失败或犯了某个错误时你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结果,大多数学生说: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不了,否定自己。也就是说,中小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动摇的是自信心。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和经历充沛地重振其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

在数学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从而对他们的也许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于那些被别人视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的任何缺点,我们都能一分为二,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而加以肯定,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老师视为朋友,能够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劝勉,同时也从教师的劝勉中找回自信心,这样的课堂就必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