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怎样教好数学

1

怎样教好数学

怎样教好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更要准确性、精练性,启发性,趣味性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有关的技巧。

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说,要有选择地找学困生去说,不容易掌握的要让学生去说,这样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练习的编排,钻研练习题有点“少”。笔者认为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注重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觉到教者对课本习题编排、训练的要求把握不准。

怎样教好数学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体”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回家后、外出时观察各种各样的物体,还可以动手做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这些“体”的特征。

如学习“利率”前,先调查活动,如向爸爸、妈妈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以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储蓄种类、年利率、本金及存款单、取款单等。学习了“利率”计算后,让学生去银行存钱、取钱(在大人允许或陪同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实践存取钱的操作程序。

2

教学应生活化

数学语言的启示艺术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希望的是不断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当他们表现出色时,教师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鼓励学生:“你是个聪明的小孩.”“你的小脑筋和科学家一样.”鼓励的话语也是多种多样的,老师不能一味地用一句简单的重复,这样老师自己说着烦,学生听起来也毫无新颖,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尤其是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变幻着鼓励的话语,马卡连柯也说过:“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不断变幻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 ”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欲睡.

另一方面,小学生都更喜欢亲近随和具有亲和力的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微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些是教师的具体行为,在语言上我们也应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生动幽默是一种高度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在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就可以以幽默智慧的方式为学生解围,维护其自尊心. 但是,幽默不是“贫嘴”,不能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 幽默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都会用的,一些新老师刚开始进行教学工作时总想用幽默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如果不能运用恰当、拿捏适度,可能会适得其反,还可能反过来影响教师自身,所以幽默也是一种艺术,是需要时间和智慧的结合才能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

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练。比如"数"与"数字"、"除以"与"除"、"时间"与"时刻"等概念教学不能混为一谈,又如讲"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时就忽略了"某一面的面积"这一前提条件;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轴对称图形"之类的语言很自然地就脱口而出,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而"所有的分数都是由分数线、分母、分子组成"、"任何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大约"、"差不多"、"多(少)得多"、"多(少)一些"等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不可小视它们的作用。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像钉子--声声入耳"。

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语言要有趣味性

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来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同时,数学教学语言还应有幽默感,以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有时也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等,使数学教学妙趣横生。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他必然具备有魅力的语言,故而能抓住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4

数学情境教学


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怎样教好数学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