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思维能力

1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思维能力

怎样提提高高中语文思维能力? 以下是提高高中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等等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逻辑思维能力增强

逻辑思维属于比较深层次的能力层级,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作文练习中,常见情况是文章缺少连贯性,思路不清楚。这与学生逻辑思维有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不清楚正说明思维能力存在不足。逻辑思维能力关系作文的整体性、层次性、连贯性。作文训练过程就是思维训练过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把握思维这一关键因素。平常作文练习中,通过小作文形式从一个角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仅在作文中,还可通过句式改写、仿写等语言知识运用等主观题强化练习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通过课文复述、改写等形式多层面发展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作品主题的不同解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多方面的感受能力与创新意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多层面认识,丰富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如《鸿门宴》中对项羽性格特点的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有了多种不同理解。有学生肯定项羽,认为他起义抗秦,鸿门宴放走刘邦,讲仁义是个英雄;有人认为他没有把握住机遇,只有英雄的豪气,不具备帝王的谋略;有学生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项羽不能得天下是因为他的性格使然,他没有听信贤臣之言只凭自己一时英雄意气。关键是学生能自圆其说,评价过程中自然涉及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和多层面分析,发现他们思维当中的闪光之处。从历史与人物本身性格特点分析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源,让他们从历史故事中得出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鸿门宴》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经典篇章,最能体现人生智慧。只有通过分析,才能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处。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体会,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学生最初那种不成熟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思维品质由此得到质的提高。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指从多种角度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习惯从一个角度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这样教学往往忽略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在这种固定思维培养下,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展开来。现在高考题中有很多涉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查,如阅读探究题,还有以新材料作文形式考查的作文题等。这样的考试形式呼唤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只有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才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真正热情。因此,教师平常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学园地里尽情施展才华。

如何培养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课文学习中,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必总以权威形式评价学生的观点与看法,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肯定他们的想法,指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在合作探究中得出真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与指导、提升与评价。如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阿Q形象分析,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中的人物,这样可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同学认为他自欺欺人,性格懦弱;有的认为他妄自尊大,健忘麻木;有的认为他愚昧,欺软怕硬,胆小,逆来顺受。以上这些看法不一定都是准确的,却能调动同学们深入研究课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学生对人物形象产生质疑的时候,及时予以引导,将讨论引向深入。由学生品评人物,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格局,让课堂成为“大家一起参与”的课堂,答案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在平常新材料作文训练中,我们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得出创新立意。这同样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培养,突破只从正面立意的思维习惯,反向立意同样能写出好文章,“反弹琵琶”同样能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只要他的观点是合乎材料本意的,教师就应当予以认同。突破只从其中一个人物形象入手的思维习惯,从多个人物形象入手,分别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立意。

2

提高中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一

重视思路教学,训练思维逻辑性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从思维入手阅读文章是由思路的内涵决定的。“思路”即思维的脉络,形成文字便称之为“语脉”。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

2、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3

提高中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二

1.保持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

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此教师要想同时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与思维分析能力的训练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即便如此,教师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思维训练,从而感染自己的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负责的态度,愿意和喜欢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例如,在讲授关汉卿作品《窦娥冤》这一课时,有能力的教师就可以事先学习该曲的演唱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丰富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活跃度。再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通读一遍课本,注意断句和停顿,把握好语感,用优美的语言将自己的语文思维带入课文中,学生在聆听老师诵读的过程中,就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思维训练需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实是存在一定规律和顺序的,每一个学习阶段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都是存在差距。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此时就需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在辨析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精髓,在不断地自我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进行思维训练,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不少地方教师对教育对象不加以区别,采取同样的培养方式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这样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习努力,思维灵活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引导,提高他们思想的深度。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要寻找原因,耐心辅导,激发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思维能力

3.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进入高中阶段,为了进一步拓宽语文思维的广度,要求学生不仅学习课本内的知识,也要拓宽阅读面,通过广泛的课文知识来丰富和提高自己。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员的身份,鼓励学生多接触课外好的文学作品,多读多看多思考,不要求博古通今,但是要对各种类型的知识都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样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例如,在学习李清照《词两首》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并阅读她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由老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借助课外读物或网络获取,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学生就会对诗词中所描述的情感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拓展自己的思路和眼界。

4

提高中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三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为主,比较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很少积极地主动思考问题,思维方式比较呆板,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不显著。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变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将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具活力。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使课件变得更形象、生动,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传递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创新。例如在教学毛主席著名词作《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同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想象词作描绘的是何种景象,与作者感同身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然后更深层次地领悟作者在词中赋予的思想感情。通过逐字逐句地分析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发散思维,积极创新,探索文学的深层领域。

二、设置导入,引导学生创新

活泼有趣的课前绪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课堂导入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借助教学导入的力量,设置有效的课前导入,在课堂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引学生进入多彩的语文世界,由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巧妙地设置导入可以选取多种方法,如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入具体的语文内容学习,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可以讲讲鲁迅生平的故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准备与其相关的名人轶事或者奇闻趣事等,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通过讲述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无限的遐想,由此激发其创新思维。歌曲导入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能抒发情感,所以其对人的吸引力往往更甚于枯燥的文字。好的音乐能够带领人感受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的思维跟随旋律而不断变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歌曲作为课堂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艰涩的古言一般会让学生心生怯意,如果在课堂以周杰伦的同名流行歌曲《兰亭序》作为导入,那么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会显著提高,届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就更简单,学生容易由此产生联想,思维不断创新。利用课堂带入引导学生创新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如何设置,都必须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基础,始终围绕这二者进行,并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导入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同时又不会偏离学习的正常轨道。

三、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所以教师首先为学生打造相对轻松、自由、民主的语文学习课堂,然后积极组织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课堂讨论等,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又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充分发散创新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积极与学生讨论,针对学习内容提出共同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以“阿Q精神的好坏”为基本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搜集资料、组织语言,最后形成答案与大家分享。无论结果对与错,学生都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充分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迸射出的是源源不断的创意的火花,学生既熟悉课文内容,又拓宽思维,提高创新思辨的能力。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怎样提高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