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如何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1

如何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如何达成数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今天,朴新小编给打击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初中数学所能起的作用,对初中数学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以及修改品质和世界观等方面应完成的任务做出的规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学目标是使他们学好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也是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如何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关于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法上说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观念。这三种能力都是与数学密切相关的特殊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的最终的着眼点是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逻辑能力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它在能力的培养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让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并能进行揄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算能力是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中的条件,寻求合理简单的运算方法,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的结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里首先要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技能、能力三者紧密地联系。

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我们平时在几何、代数里学习过概念、定理、公理、法则、公式、规律以及数学方法,这些知识点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解决习题的依据,是我们寻求解答方法的有力法宝,只有记住并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点,才能去做或者说是攻破比较难的数学题,俗话说滴水穿石,积少成多,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从我们目前初中数学特别是农村地区,基本技能主要是与基础知识,有关运算,作用和简单的推理。掌握基础知识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而在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既需要基础知识,又需要基本技能,二者同样重要。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非常现实的材料,并且要注意数学和各种规律,是辩证法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数学本身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和丰富的唯物性质,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这也为数学目标的确定提供条件,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在总体结构上必须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所确定的目标才具科学性,才能面面俱到不产生片面性。

2

构建教学目标一

以课程目标构建教学目标

课标是指导性文件,其中的理念、目标和实施建议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认真研读,用课程目标来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理清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从而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清楚《标准》目标后,为了目标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保障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教学目标更具体化,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总目标先细化为学段目标,再细化为年级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目标,最后细化为课时目标,这样更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学生“怎么学”和教学“怎么教”的问题。

以学生为本制订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学情分析则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更像一件华丽的摆设。记得上完《可能大小》后,当我与孩子们那一双双茫然的眼睛碰撞时,我知道这一课是不成功的。于是,我反思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情景引领,坚持以自学为主。当我重看文本与再次分析教案时候,我发现在备课中,我关注了文本,也关注了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却唯独忘了去关注课堂的主角――学生。

我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处理自主与指导的关系、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教学目标,又怎能引发学生理解知识呢?此时,任何精心的教学设计都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应该在定位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让教学设计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3

构建教学目标二

首先在引入情境设计上,若“教教材“可按书上引例直接问“掷骰子后掷出点数是某数的可能性”,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同,然后举一些生活中非常易判断的实例按“一定会发生”、“一定不会发生”、“可能发生”让学生分类,之后给出定义。但这教法属于概念灌输,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若用相关的故事引入,肯定会对学生有吸引力,但难免部分学生觉得别人的故事和自己没关系,以至于开始就游离于课堂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会“用教材”,笔者深思熟虑后决定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亲身参与抽签游戏选择“玩”与“学”。教师带如图所示三组签,上面标有“玩”和“学”的字样,学生高兴得抽完签后,自然发现:老师不公平,三组抽签条件不同,抽到“玩”的可能性也不同。教师很自然也很爽快的引出课题,不同条件下,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从而一起感受可能性。

构建教学目标

接下来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先把引例中不同条件下的事件按发生的可能性分类,然后阅读课本,找到相关概念,很快就可完成本节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事件的分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渗透数学思想,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第二个学习目标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这点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发展“随机观念”的是本目标教学的难点。认真挖掘教材后领悟到原来的“摸球试验”是一步试验,而“掷骰子试验”是两步甚至更多步试验,首先能让学生接触较复杂的试验情景,进入高一层的学习,有进一步的发展,其次,这个试验需要学生在每一次掷骰子后求前几次掷出的点数和,依据此数据的大小判断下一步加几得分就不会爆10点且还得高分,而掷出你希望的数据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你决定继续试验还是停止试验的依据。

这样,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就需要随机考虑骰子掷出点数从1到6各种可能性的大小,如前面掷出点数和是5,只要下一步掷出点数不是6,就不会爆点,那么此时就需关注掷出点数是6和掷出点数不是6的可能性哪个更大?若前面掷出点数和是9,就需关注下一步掷出是1和不是1的可能性哪个大?用此试验学生在感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同时,体验了不确定事件的随机性,即笔者下一步能否继续试验不是一个定论,要随时根据当前结果考虑下一步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决策,这样很自然地学生就可建立随机观念,而随机观念的形成是概率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从确定性思维向随机性思维的转化,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契机。

4

构建教学目标三

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所以,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正确地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教学活动的实施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整全的而非残缺的生命个体。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一方治百病”,千篇一律,一贯到底,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能力等个体差异为基点,追求设计的多样性、层次性。因此,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前,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充分了解学生,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出发点,设计出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数学学科的性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学目标的设计更需要注意其层次性。

三、教学目标设计应总分结合

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不应只编写总目标,而应该总分结合,重视教学流程中分目标的设计,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总目标设计尽量系统、全面,分目标设计尽量具体、可操作,能为总目标服务,通过分目标的逐步实现最终达成总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主次结合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的数学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注重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机融合。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突出重点,其他目标设计围绕主要目标,做到主次分明。以防由于目标过于分散而导致“顾此失彼”,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当然,其他目标也应设计得明确合理,有利于主要目标的达成。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