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数学教学活动怎样开展更有效

1

数学教学活动怎样开展更有效

数学教学活动怎样开展更有效?学生在错误中去反思、品味,让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更富有内涵,而学生的思维因一次次的碰撞得以足够的发展,这远比解决几道计算题来得更有价值。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让学生“说”数学

“做”数学可能更多的是指向于操作层面上的,给予学生的直观思维更多一些,而这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说”数学就可以将这样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上升至理性层面上来。

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更应理解这样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正所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推导过程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去说,并且要做到边说边想象动手操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在教学“圆面积计算”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熟记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因此,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死记硬背。比如: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都是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好多学生都是依据字面意思:先求出圆面积,即为长方形的面积,再除以宽。这样的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说”与“做”是脱节的,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也未真正内化,从而也就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因而只有做到“手口统一”,才能有效地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活动怎样开展更有效

让学生“品”数学

“说”数学,不仅要说“正确”的数学,更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观点”或“疑惑”,切忌“人云亦云”。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去“品一品”,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在此才能得以发展。

例如,学生认为,“13×4,16×4与14×3,14×6”这两组题像“双胞胎”兄弟,长得差不多,但计算的结果却不一样。“我刚才是看到了两道题不一样,但我以为两个数字虽然换了位置,可能和加法一样,结果不变,其实这是不对的”;“第二组题,我还以为和第一组题一样,两个积相差10,可实际上相差20”……我示意他们将想法说出来,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察、并再次举例比较,发现:第一组算式里3和4相差1,算到的积十位上也相差1;第二组算式里4和6相差2,积的十位上也相差2;以此类推。可这时又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用25×4,24×5,因数4和5只相差1,结果却是相差20”。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

2

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1.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购物兑换人民币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用自备的“学具人民币”进行模拟购物。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人民币的兑换规律,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强化动手操作,获取实践经验

我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强化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经验,效果很好。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拼、剪等操作,获取实践经验,然后推导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作引导点拨,而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直观化

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知到一个手指的宽度、图钉的宽度等大约是1厘米。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然后抽象概括,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4.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总结

新课改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总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主持者。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师生比赛,看谁很快判断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游戏,在游戏中,我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从而总结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3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一、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了铺垫。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如对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可用“好棒”、“真聪明”等激励性评语;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加油啊”等鼓励性评语;对后进生可用“这点难不住了”、“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就不难了。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在数学教学中引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若让学生干巴巴地坐着听课,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学习。如:我在教“鸡兔同笼”时,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方程法,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

4

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上,我设计的练习中总是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学生做完不同的练习题。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我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出色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

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 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数学教学活动怎样开展更有效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