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如何用谐音快速记忆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属于同音字,有更多的字读音相近似。字与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就叫谐音。借助谐音,赋予材料以引人入胜的意义,常常能收到简便易记而经久难忘的效果。谐音常常与双关结伴而行。那么,如何用谐音快速记忆呢?
如何用谐音快速记忆
谐音双关语是我国历代民间情歌的习惯表现方式,它往往取材于眼前景物,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七日夜女歌》,内容是这样的:“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诗中“悬丝”是“悬思”的谐音,形象地抒发了会少离多,朝思暮想的情思。你一定读过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吧!他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晴”与“情”谐音,语意双关,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一位初恋少女的内心世界。
谐音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民间文学艺术的瑰宝。例如有一个谐音谜:旧社会某个春节,一位饥寒交迫的农民把一副奇特的对联写在破门框上,抒发穷苦人对统治阶级的愤怒心情。对联的左边是“二三四五”,右边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看出,这副对联暗含着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的意思,其中“衣”和“一”,“食”和“十”就用了谐音法,这是多么奇妙的艺术讽刺!再如有一幅谐音画:慈禧太后造颐和园,召山东著名画师李奎元进京作画。李奎元在一个屏风上作了一幅大画,上面画着一个胖小子,跪在午门前,手托大红寿桃,背景是各国军旗招展,兵马成行,威严列阵。画完后,慈禧带着文武大臣来看画,大臣们众说纷纭,这个说画的是“仙童祝寿”,那个说画的是“万国来朝”……慈禧还算聪明,她看了一会儿,勃然大怒,要杀李画师,可是李画师已经逃走了。原来,这是一幅谐音画,意思是“临阵托桃(脱逃)”,辛辣地讽刺了慈禧等人投降卖国的丑恶行径。谐音法在歇后语中更屡见不鲜。如:老虎拉车——没人敢(赶);十冬腊月生人——动(冻)手动(冻)脚的;三尺长的梯子——答(搭)不上言(檐);旗杆上插鸡毛——好大胆(掸)子……综上可知,谐音法在群众中是很有生命力的。那么,谐音法为什么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呢?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它的双关性。通过谐音,可以使识记材料具有了双重意义。这样,一开始,识记材料便成双结对地输入大脑,并分别与大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相结合。等到我们去回忆提取时,自然就多了一条渠道,这时只要双关语的此一侧面能够再现,那么彼一侧面也往往随之而出。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对某些零碎的、散在的、毫无意义的材料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的语句,这样就容易输入和方便提取了。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