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一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安排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

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可组织学生搞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二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已然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能准确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便能轻易地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寓生活化于情境之中的数学教学,是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把数学问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生活画面,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到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开了数学与生活的屏障,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比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然后再提出问题:这是同学们都熟悉的节目,那么它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呢?接下来出示:小红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并配上图画,让学生观察时间,从而引入新课。这样,使用适当的生活化的情境音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如在教学“接近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有155元,要买一件86元的衣服,老师还剩多少钱?”(155-86),“但老师付给营业员100元的整钞,老师现在还有多少元?”(155-100),“营业员找给老师14元,最终老师还剩多少元?你能根据老师和营业员的交易列出一道算式吗?”这样,学生就可以列算式:155-86=155-100+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多减去的还要加上这一法则,进而提升到理论上的简便运算。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的内容,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的数学情境时,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便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

走出课堂,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四年级有关于植树问题的教学,植树问题看似简单,但情形多种多样,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结果。

我在教学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我给出问题“在一段30米的路旁每隔3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树?”后,就放手让学生去计算,然后请学生回答,答案有10棵,有9棵,有11棵等多种答案。这时,一般来说,教师应该肯定其中的一种答案,并详细讲解其中的道理,甚至是画一画图,以帮助学生理解。但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量出30米的一段路,由学生代替树一棵一棵的栽下去,然后要求学生报数,多余的学生则在一旁清点人数,报数结束,答案已经出来了,是11棵!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列式为30÷3=10看起来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两端都栽的实际情况,这时,学生得出两端都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三

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让学生记录当地一周的天气预报情况,如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让他们自己观察记录的数据,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最高温度和以前学的自然数一样,最低温度有“0”度,也有-1度、-3度等。由于听天气预报比较多,学生很容易地知道-1度、-3度等比“0”度温度低,而且是零下1度,零下3度,很自然地知道零下1度和零上1度是意义相反的两种量,然后自己举出生活中意义相反的两种量,这样学生就知道什么是负数,根据生活经验,还知道-3度比-1度温度低,从而知道-1比-3大。这样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又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我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进行教学,先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加深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我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我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同学试算:(1)21÷22,(2)1÷3,(3)0.5÷0.9。”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生活中的知识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联系生活经验,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前后”时,上课前,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然后调换个别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做到学与致用实现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如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对数学的应用。又如,教学四年级的简便运算题132-98=132-100+2时,学生难于理解减去100时要加上2。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情境:妈妈有132元买东西花了9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是132元减去100元),售货员要找回2元(应该再加上2元),所以,找回的要加上2元,把一个抽象的题转化成生活的问题解决。这样教学,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如此近,对我们的生活如此有用,无形中对数学知识有亲近感,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