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教材?数学教材的研读中,应该做到根据课程标准、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既能“钻进去”――领悟教材的内涵,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又能“跳出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有所创新,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读懂教材的创意教学

一、研读教材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的经验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从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的本质出发,体现出了“生活即数学”的理念。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般是从生活实例切入,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或实验操作等活动,进而归纳出数学结论。当学生数学探究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的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实现“再创造”,促进数学的学习。

如,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页《小数的意义》(二)中,就安排了《黑板有多长》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编排极具生活化,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对黑板非常熟悉,但真要让学生说出黑板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恐怕是互相观望难以回答。这时,教师提出:你想知道黑板的长与宽是多少吗?学生会情绪高涨,积极动手测量。如果学生用米尺去测量,会发现黑板长不是整米数,而是2米还多36厘米,即2米36厘米。教师提出用只含“米”的单名数怎样表示呢?学生困惑了,教师再适时点拨,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愈浓,就会更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而解决这一难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教材

二、研读教材要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课堂是活的,是动态的,更是灵活多变的。“复习铺垫→讲授新知→巩固练习”,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单调,教育思想陈旧,教师讲授太多,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感未发挥出来,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提供知识素材的同时,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类型和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就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常用的教学类型如观察、思考、操作、实验、实践等;教学形式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类型变化和形式的多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动静交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认识小数》,教材中安排了多种情境不同形式认识小数:有矩形图表示小数,线段表示小数,人民币表示小数,计算器表示小数等,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实践,适合开展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途径。

数学使用教材教学

让教材内容活起来

俗话说的好:“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教材虽然规定了要教什么,至于怎么教,运用哪些素材,采用什么手段教,则是我们教师的事。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的认识》时,让小组内学生分吃一个苹果,然后质疑“你吃到了几个苹果?”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课桌,质疑“用米来计量如何表示?”这样创设一个真实、开放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分一分、量一量等活动中感知到分数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让分数在动态中产生。

如果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的材料充满了“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觉得要使课堂真正有效,老师必须要改革教材,创新教材。创新教材就是教师充分挖掘例题的用意,如:在讲《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城里的小学可以换一张停车场的图片,还可以是一张公园晨练的图片。再例如:《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中主题图使用如果换成自己学校学生开会时的图片,然后再导入新课,学们帮他们算算谁能。这样稍微一改,既创设了情境,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不但提高了知识的开放性,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使用教材教学

让教材内容有弹性和张力

龚亚夫先生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会的并不一定全考”。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的弹性和张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例如:二年级下册《100以内数加减法》教学有一张情景图,是四个年级学生坐船图,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掌握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情景教学掌握口算方法。在教学例2对有一个学生就质疑了,他说:“老师这样坐船太麻烦了。其实一班有23人,二班有31人,三班有32人,四班有39人,我不用这样麻烦就能让同学坐上车,一班和四班一起坐车,23+39=62(人),二班和三班一起坐31+32=63(人),这样坐车就更合理了。”的确教材的意图只是通过计算一班和二班上船后算三班还能上几人?三班还剩几人?这样的情景教学来掌握100以内数减法口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内容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反而得到了学生的否认。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可以改动,在理解了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改成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来达到教学目的。

深刻理解编者意图

1 读懂“主题图”。实验教材中的主题图,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动物、自然景观图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认识小数》的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幅超市三种食品价格图,目的是让学生从食品价格初步感知小数,即以学生熟悉的元、角、分出现,以便学生联系实际来认识小数,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扩展到生活中的各方面。从这些信息中,我们知道主题图的作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小数,认识小数点及会读小数,教学时就可以把握好适度了。

2 读懂“例题”。例题是教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范例。教师怎样才能读懂读透例题呢?首先要知道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它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认识小数》例1,它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其作用在于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进一步了解一、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知道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3 读懂“做一做”和“练习”。实验教材练习中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它的知识难度和呈现形式都与例题差不多,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练习,它不仅具有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的功能,还具有通过练习对学生的数学思想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功能。教师只有理解了“做一做”和“练习”与主题图及例题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问题是使学生保持兴趣的重要药剂。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新、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带着问题来上课,他就会不知学什么,也不知听什么,当我们下课时,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学生在其他时间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不会去做,也不会去想,更不知想些什么。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成神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样会让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动力,他们会有更多的依赖性,给他们一点空间,让他们燃起对问题的激情,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节。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我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本地银行贷款的利率是多少?银行储藏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1万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自己的观点分析贷款利率与储蓄利率为什么不同?假设你有一部分线,你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增长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的问题数学化,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体会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 学的能力。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