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哪些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有资料表明,儿童精神症状如遗尿、厌食等神经功能障碍,情绪易变、恐惧、怯生等情绪障碍,咬指甲、扯头发等不良习惯,攻击性、破坏性等行为问题不同程度地与家庭初始的养育环境有直接关系。调查还发现,社会心理发育偏离的儿童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家庭气氛有关。因此,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维护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那么,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哪些呢?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哪些
1. 生活环境因素
首先,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当如摄取烟、酒、食物的过量等,都会影响和损害身心健康。其次,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此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由此带来心理的不适。
2. 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
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突然变化的事件,常常是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比如家人死亡、失恋、离婚、天灾、疾病等。由于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会给其带来压力,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适应,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幸事件太多或事件较严重、突然,个体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3. 文化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个人心理发展而言,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个体早期环境如果单调、贫乏,其心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并会抑制其潜能的发展,而受到良好照顾,接受丰富刺激的个体则可能在成年后成为佼佼者。另外,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家庭的类型等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得到充分父母爱,受到支持、鼓励的儿童,容易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对成年后的人格良好发展、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杰克布迪(1980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成年期的抑郁与青春期前爱的持续的缺乏和丧失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的失当,例如学校的教育方法、学校的人际关系、校风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态度、人格状况不良等,都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科学、教育、宗教、风俗、传统文化、社会习惯等)中精神病的发病率与临床表现形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发展中国家狂躁或抑郁性精神病较少见,而在发达国家抑郁症却是颇为常见的病症。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