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唱片的发声原理

黑胶唱片是在20世纪占统治地位的音乐格式。黑胶因为听觉上感觉更保真而且更便宜所以完美的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下面就来说说黑胶唱片的发声原理,大家千万别错过。

黑胶唱片的发声原理

黑胶唱片的发声原理

刻录唱片时吧声音信号放大,再吧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放在旋转的母盘上,做出母盘,再经过方模压制;一张唱片就出来了。实际上做好的唱片声槽里只是一些与声音信号对应的高低不平凹凸。

放音时,再吧这些凹凸通过唱针的振动吧机械能转变成电信号(拾音器有电磁的晶体的)放大,喇叭就能还原出录制的声音了。

黑胶唱片,属于纯物理发声,发声时主要依靠唱针磨擦唱片的片纹:唱片片纹在唱片内成45度,一边左一边右,唱针就磨擦这些片纹而发声。

因此,夜静时,留心细听唱针行走,你就会听到片纹摩擦丝丝沙沙的细声。发声的同时,唱针亦同时引起振动,唱针的这些振动,引发唱头内的线圈产生微小的交流信号,唱头放大器就负责把这些微小信号放大再交入前后级推动喇叭,而所有唱盘的电源供应,都只是供应唱盘的马达行走转盘,唱头绝不用电,甚至可以理解为唱头是因片纹振动的发电装置。

唱片上的片纹,基于物理特性,高音的片纹要求很细很浅,相反低音要求片纹又粗又深,所以当五十年代开始发展立体声密纹唱片时(LP---Long Playing意思是长时间播唱,即密纹唱片),为了平衡粗纹和细纹的差距及加密片纹,于是便把高音提升并降低低音电平,提升高音和降低音后,片纹的高低音、粗细就相差不大,可录入长时间片纹,到回放时,用提升低音电平降低高音电平的曲线放大器,便能重现原来片纹的声音。

这种提升又下降的曲线,早年各大唱片公司并不统一,多达十几种,常见的亦有数种,后来在五六十年代,陆续统一成常用的一种,就是RIAA(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故唱头放大器又叫均衡放大器或RIAA放大器,因为这种放大器包含RIAA曲线均衡。

所以,黑胶唱片通俗的发音原理是由唱针接触到黑胶纹路,产生摩擦,还原了当时刻录的震动声波,再通过电音把震动声放大数千倍,就形成了黑胶音乐。

黑胶唱片的发声原理

什么是黑胶唱片

早期的唱片常以虫胶为主要原料,因质脆易裂,现已改用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树脂为主要成分,质地硬中带韧,物理性能经久不变,唱片电声技术指标也得到提高。

黑胶唱片通常有33、45、78 R.P.M.(转/分)三种标称转速,外径也有175、250、300mm三种尺寸,不同的转速和尺寸各有其不同的用途。所谓 R.P.M.,即 Round Per Minute,指黑胶唱片每分钟的转动次数,分为 33.33转、45 转、78 转。转速越快,代表在同一分钟里能够括取更多音频,理论上音色更细致、动态更大。但转速越快,也代表越快转完,容量相对变小。

(1) 78转唱片

在唱片发展的初期,唱头的制作和唱片刻纹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只有以提高转速增长音轨来保证唱片的频率响应,黑胶唱片转速定为每分钟78转,这是当时一个标准,因此英文叫做Standard-Playing,缩写为“SP”。由于78转的高转速,可录音时间非常有限,78转的SP唱片每面只能记录5分钟左右的音频信息,一首约30分钟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灌录78转的SP唱片需要6-8张。

(2) 33 1/3转唱片

1948年开始,33又3分之1转速的唱片正式投放市场,单面记录时间比78转唱片提高了好几倍,记录时间已可容纳30分钟左右,所以将唱片制造商给33又3分之1转的唱片取名“Long-Playing”,它的缩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P”!33又3分之1转的唱片在整个黑胶唱片的发展历程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发行的数量最大,声音品质也最好,应该说33又3分之1转的唱片是黑胶唱片的发展的顶峰。

(3) 45转唱片

45转的唱片通常用于灌录流行歌曲,每面一曲。当然也有少数录有古典小品的45转唱片。唱片制造商给45转唱片定义为 “Extended Playing”,缩写为“EP”。这个“延长”的概念是相对78转而言的,确认是否EP唱片有两个特征可寻:一是EP唱片的直径是7英寸(约175毫米),二是唱片的中心孔径为1.5英寸(约38毫米)。

(4) 16 2/3转唱片

16又2/3转的唱片问世,目的是希望在12寸的唱片上录制更多音乐。但由于转速太慢,音频信号记录密度很低,它的频率响应、动态范围、信噪比等指标均很不理想,虽然一度被用在语言教学中,最终还是很快被淘汰。

80年代起,数码录音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模拟唱片是一个无情的挑战,尤其是90年代SACD的出现,使得数码系统在频宽、动态和静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有超越模拟系统之势。为了与SACD数码唱片抗衡,黑胶唱片制造商在不断提高刻纹技术的同时,把33.3的转速提高到45转,请注意,这时的45转唱片的定义已不是过去的“EP”,而是LP的极至规格,它的尺寸与33.3唱片完全相同,唱片轴孔径也与33.3唱片一样,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转速,唱片转速的提高与开盘录音机提高带速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内记录密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声音品质,通过实际比较聆听,45转的黑胶唱片的确在频宽、动态和静噪各方面提高到空前的水准。

近几年黑胶唱片厂家推出的复刻唱片,一张内容完全相同的唱片同时发行33又3分之1转和45转两个版本,不同的是45转版由4张唱片组成,每张唱片只录一面,反面是光板,据厂家说这样可保证有唱纹的一面平整性。尽管此举有商业行为之嫌,但音质的确有很大的提高,每当听了45转版后,总觉得33.3转的唱片似乎有点“营养不良”之感。

黑胶唱片发展的历程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直到1984年CD诞生。我国在1992年进入CD时代,黑胶生产线大量被淘汰,黑胶唱片的价格从30元左右跌至15元左右。但是由于收藏者的喜好,从1994年开始,黑胶唱片的价格逐渐回升,到1996年就突破百元。

1931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试制成功331/3转/分的密纹唱片(LongPlay,简称LP)。原来唱片转速为每分钟78转,密纹唱片为每分钟33.5转。大大延长了播放时间。在材料上,由于氯醋共聚树脂代替了紫胶树脂,唱片的颗粒变细,微小的振动也能录制下来,这样高保真的效果得到进一步体现。

1945年 英国台卡公司用预加重的方法扩展高频录音范围,录制了78转/分的粗纹唱片(StandardPlay,简称SP)。

1948年开始,33又3分之1转的唱片发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单面可录音时间将近30分钟,比以往长了很多,故以Long-Playing称之。相对的,以当初的科技状况,有所谓的“SP”,即Standard-Playing,每分钟是78转。现在通行的唱片几乎都是33转,所以黑胶唱片就被直接称为“LP”。

1998年国内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关闭,目前国内市场的黑胶唱片都是引进海外的,或者二手的。现在在广州的陶街,最便宜的黑胶唱片要六七十元钱,珍藏版本的可以上千。

2015年12月,黑胶唱片生产再度回归国内,第一条黑胶生产线在番禺正式投产。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