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

我愿做个爱国的人,不愿做一个拿爱国作为标榜、炫耀和道德绑架的人,并且,我相信,不会只有我一个人。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配图

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某时某地的某条路旁,有块不大的湖,湖水里没有鱼,也没有草,只是一潭死水。每当人们经过,都会转过头去,情不自禁地加快脚步。

可这天,竟有一位大爷倚着栏杆,低着头,静静地看着水面,一直过了很久。渐渐地,有三两个人觉得好奇,也凑了过来。

很快,几个人变成了一大群人,越来越多的人聚到湖前。一开始,人们不知道要看些什么,纷纷议论着。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个人笑了起来,高声赞美道:“此为大自然之奇景也!”

经那人这么一说,所有人也怡然自得地赞美起眼前的湖水。那天,人群久久没有散去。此后,到那里去观赏湖水的人越来越多,居然还有文人墨客为此湖题了一首诗。几个月后,一名记者将此事在报纸上报道,被全国人所知晓。网络上开始大量出现如“从湖水看到整个世界”、“论现代主义与朴素主义的完美结合”这样标题的文章。没过多久,这片原是一潭死水的小湖,成了举世闻名的景观。

两年后,人们在街上发现了当年第一个站在湖前的大爷。消息很快就散了开来,正当记者将他团团围住时,大爷吃惊地说:“啥玩意儿?世界美景?这不就是条臭水沟吗,有啥好看的?”

“你在胡说些什么!”“简直是无理取闹。”“那你当年在那里看些什么?”当谩骂声如潮水般涌过来时,大爷委屈地说:“可我……我拐棍掉水里了……”

故事读完,当大多数人觉得可笑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觉得可悲,又有多少人觉得可怕。

请给批判留一些空隙!

如今,像故事中那样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比比皆是,却没有人能站出来对这个世界说声“不”。当下的社会已经被过多、甚至是无谓的褒奖和赞扬所充斥,早已习惯这些的我们,却忘了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学会批判,敢于批判。不要让批判的声音淹没在浩大的赞美声中。

批判和谩骂不同。谩骂,是对不认同的贬损;而批判,是让我们去指出错误。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有自身的瑕疵,世界上总会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面。就像一块包着金纸的石头,外表再怎么华丽,也掩盖不了其实质的丑陋以及肮脏。

史文朋曾这样评价历史:“人们在批判的筛子里寻找一切奥秘。”只有指出错误,我们才能加以改正,才能真正进步。近年的高考改革,正是源于多位学者的批判,才能够顺利进行。反观历史,没有对已有体制的批判以及改正,即使是身为超级大国的美利坚,也逃不过大萧条的惨剧。不断批判,不断改正,这才是人类几千年来发展的根本源泉。

如今,“正能量”一词正不断成为一些人进行道德绑架的借口和工具。我想,正能量不仅仅是对已有正气的褒奖,更多的是去批判错误,改正错误,将负转化为正,而不是对社会弊病的一再容忍和忽视。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却将其真正意义混淆,反而宣传了“负能量”。

相比之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利欲熏心的小人会阿谀奉承,让谎言蒙蔽真相。而我们所能做的正是用自己的思想与理智进行批判。不管这道空隙是多么的细微,批判的利刃总会深深地插入其中,让它流脓,等脓流尽了,伤口就会痊愈!中国才会真正地进步!

而这时,留给批判的将不只是一丝空隙了。

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明”“道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像“扶不扶”“让不让”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我觉得,这并不值得悲哀,也不值得庆幸。重要的是,如果置身其中,我们能否做到问心无愧。

道德的说教,媒体的引导,或许只是为了迎合这个浮躁的社会,面对一个个尖锐的社会热点,我们应该拒绝道德绑架,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舆论以及其他一些外界的力量或许可以促进善良的萌发,但那毕竟裹挟着社会的戾气,如同寒风夹杂着冰雪。但归根结底,善意是发自内心的,是自觉的。

公交车上,人人都有坐的权利,尤其是买票的人。如果一个表面上需要帮助的人以咄咄逼人的姿态去对一个行为规范的无辜者,恐怕这就不是善意的问题了,而是“恶”的问题了。不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我们永远不会明白,或许座位上的年轻人此时刚刚结束连夜的工作,已经精疲力尽;而旁边站立的老人,每天都会坐公交车一站地,只为去公园晨练。或许年轻人刚从工地出来,脚板下有大片的血泡,而老者不问青红皂白恶语相向。或许……可能的情况太多太多,除了万能的神,恐怕只有各方各自内心才最清楚吧。

我们更应该拒绝道德冷漠。美国经济最萧条的时代,纽约一个贫民区法庭审理了一桩偷窃案。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被判从面包店偷窃面包,当法官问这位老人偷面包的动机时,老人回答:“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虽然法官最后选择秉公执法,但旁听席上的纽约市长却要求在场每一个人为此交纳五十美分,作为对自己冷漠的罚金。

这类事件中,最应该感到羞愧的,不是被作为小偷的祖母和母亲,而是每一位冷漠的“我们”,我们的冷漠,构成了一个冷漠的社会,让一些人不得不放弃尊严。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绝不能让我们内心的善意之火被个别的“伤感”现象所扑灭。我们不要求人人都成为君子,但我们坚决杜绝“冷漠的社会”。

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动车之上,一位女大学生手中持票却和没有票坐在自己座位的老人的女儿发生了不愉快,在老人看来,不管自己有没有票,尊老这是传统美德,那么女大学生就应该给自己让座;而在女大学生看来,按票入座这是规定,拿自己的票坐自己的位置难道还有错了?

让与不让一直都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但是,老人的女儿站在一种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女大学生让座,这就形成了一种“道德绑架”。本来并没有任何人规定让与不让到底谁对谁错,花自己的钱买票,坐自己的位置这是天经地义。

当然,给老人让座这的确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即便是我老了以后,我也希望能够有年轻人给我让座,但这仅仅是出于情分,不能做什么硬性要求,毕竟面对老人,谁都会有善良的一面,老人一方的过于强硬不讲理的态度只会使它泯灭。

史铁生曾说过:“时间限制了我们,谣言限制了我们,使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比目蛊听,不敢妄为。”现在的道德绑架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面对众人的指责,很多人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可以坐在这个位子上。试问,难道在飞机上,空姐会要求一个坐在头等舱的青年跟一个坐在经济舱的老人换位吗?这当然不可能,年轻人多花了钱,理应该享受更好的服务。

总而言之,让与不让,大家都谦和一点,就能够很好的解决。

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历史的流沙中埋藏着的一颗颗珍珠,那是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而“孝”,则是中国文明中长久不衰的礼节。我们有“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也有卧冰求鲤的传奇,更有孝子舜帝的神话。而在现代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孝顺也与现代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像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个孝子一般,每当母亲节,父亲节,总会有几个晒自己父母的人,以及争先恐后的祝福,朋友圈变成了一群戏精的“战场”。我认为,这种祝福有好有坏,但明显的弊大于利。

首先,这种祝福对于某些不能常回家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不错的办法。并且,朋友圈里对父母的祝福形式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现在的子女还是愿意为了父母花时间的。至少他们愿意花心思去思考,花时间去写作祝福语。也能够说明儿女对父母也是有感恩的心的,可以花时间让他们开心,虽然与父母相隔千里不能常去看望,但是也可以让父母从自己亲手撰写的祝福语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配图

但是,朋友圈祝福的弊端也不少。比如说,有一些人发这些祝福,可能完全是为了跟风,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顺便还能够对那些没有发祝福的人进行道德绑架;而有一些人,自己的好友列表里根本没有自己的父母或者将他们进行单独屏蔽,还在那里发祝福装模作样,显得自己孝心满满,对待父母那是极其的温柔体贴。而事实上,他们总是去顶撞父母,甚至是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曾经新闻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个男孩从小娇生惯养,上大学后挥金如土,而正当是他的父亲得了大病,家里积蓄几乎都都花光了。他不仅不去关心父亲,居然把自己的亲生父母告上了法庭!这种没有孝心的孩子,突然向你发出祝福,你会怎么想呢?

其实,节日祝福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不需要太大的排场,也不需要过度的张扬。父母所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可能只是你一次无意识的关心,也会让他们欣喜若狂。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女生,为了教会父母使用微信,画了许许多多的微信使用指南,内容简明扼要,图片简单易懂,画风生动活泼。相比于这位大神的创意,再华丽的祝福语也是黯然失色。

朋友圈里祝福父母,并没有错。但是既然是对父母的祝福,就应该是真心实意的。并非为了登上微博热搜。其实让父母幸福,比任何一件事情更简单。

有关道德绑架的演讲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关于道德绑架。道德绑架在百度词条里的解释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看似道德的逻辑去约束或规范别人的行为。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一般是一个群体思想道德低下,认为资源多的人就必须帮助资源少的人,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也顺带达到了自己帮助别人的虚荣感。

听完这样的解释大家肯定认为道德绑架是个很高逼格的词,但,其实并不然,这样的事情每天每天都在发生。像前不久的一则新闻:近七旬的一个老太太凌晨去为儿子排队买足球票,所有的人为她让位的感动故事;感动的背后更藏着道德绑架。像去年国庆,所有的明星都在千篇一律的发表各种感慨,而范玮琪的晒娃引起骂声一片,这也是道德绑架;再比如说,天津爆炸事件在祈祷的同时,很多人去马云的微博下逼捐,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而这类人的想法就是 “我关注了你,所以你必须按我的想法做。” 不要被幸存者偏差忽悠了,在社交软件上的这些人其实代表了社会中一种极其普遍的主流价值观:“我关注你是你的荣幸,我喜欢你所以你欠我的,你必须要满足我的期望,否则就是对不起我。”

他们不仅是这么想的,现实中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我总来你这买菜你怎么能涨价呢?”

“我追了你十年你怎么就不感动呢?”

“刘亦菲我关注你这么多年你怎么能嫁给一个韩国人呢?”

等等等等。

这种人其实也蛮可怜的,先是自恋地认为别人很关心自己的观点,看到他们与自己三观稍有不和便伤透了心,恼羞成怒地反复修饰雕琢自己认为最恶毒的言论,最后心满意足地以为自己的攻击能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分析这个过程,他们的驱动力来源于对他人的期望破灭后的不甘。他们只能通过否定他人,以获得一种类似于 “让你也体验一下我的伤心”的奇怪的满足感以填补内心的空缺。从根源上来说,这种强迫所有人认同自己的行为来源于自卑和对生活的不满,看到他人不顺自己心意又会正反馈地加重这种负面情绪,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然并卵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其他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的观点。他们自以为自己的言论非常重要,其实并没有人关心。范玮琪5000万微博粉丝,并不差几个只会在评论区说闲话的;马云坐拥千亿资产,并不会在意那些月入两千的逼捐;王思聪从英国名牌学校毕业,他在和美女一起的时候也不会因骂他的人苦恼。

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人,当面对这种人时,我们要记住,狮子不会因绵羊的观点而焦虑。何况,有些人的感受我们根本无须在意。

作家莫言在一次演讲中也谈到了道德绑架,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这样类似的现象在现在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国家发生什么大事或节日时。

但我认为。我喜欢这个国家,不是转转微博喊喊口号就代表爱国了。每当灾难发生,我都会选择在社交网络禁声,因为声音太多太嘈杂,不要再去制造无用的信息;每当荣耀来临,我都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可我不会转发任何相关信息,我依然发着我日常生活。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