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阻抗的表现

心理咨询师阻抗的表现

心理咨询师阻抗的表现

心理咨询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求询者一再要求来访,可是咨询会话开始后,却不能顺利进行下去了,甚至有的求询者干脆说下次再谈而中断会话。这,就是心理咨询中遇到了阻抗。所谓阻抗,就是求询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以表现为求询者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因而阻碍了咨询的进展。

阻抗的概念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中,阻抗也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的总和。弗洛伊德对阻抗的定义,强调了潜意识对于个体自由联想活动的阻碍作用。罗杰斯则认为,阻抗是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目的在于以免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这一观点体现了个体的认知对于自我意识的防护作用。此外,有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或者是由于个体对心理咨询已存疑虑,或者是由于个体缺乏行为变化的环境条件。这一观点反映了个体行为变化与环境控制的相互依赖。虽然上述理论不尽相同,但是,这些理论都表明了一点,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有深刻的影响。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阻抗分为有意识的阻抗和无意识的阻抗。对于有意识的阻抗,经过咨询师的解析和引导,往往可以解除。而无意识的阻抗在咨询中更有意义。弗洛伊德认为,那些人们不愿谈论的东西,不能自我承认也不能向别人承认的东西,可能比他们谈到的东西更有咨询价值。如果能使求询者认识到他在阻抗,那就是咨询的一大进步。当然,无意识的阻抗更难解决。因为求询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阻抗,也不承认这是阻抗,甚至当咨询师指出其阻抗时,他还会感到委屈或不理解。因此,咨询师一定要从帮助求询者出发,以双方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分析阻抗背后隐藏的动机。绝不能把求询者的阻抗,当成故意制造事端来对待。

作为咨询师,了解阻抗的表现形式,并有效地克服阻抗,可以增进咨询师与求询者之间的心理沟通,促使求询者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领悟,推进心理咨询的进程,提高咨询会话效果。因此,对阻抗我们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阻抗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我们下面来逐一分析。

第一,是说话程度上的阻抗。

阻抗在求询者说话程度上的表现有三种:沉默、少言和多话,其中以沉默为突出。沉默往往表示了求询者的某种强烈抵触情绪。要缓解这种情绪不可强求,需要咨询师通过耐心的解说和真诚的态度才能破除。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把阻抗性的沉默与反省性的沉默区分开来,前者是对抗的表现,而后者则是领悟的需要。关于沉默,我们还要专门来谈,这里就不说了。

所谓少言,就是在咨询会话中求询者话很少,通常只是以短语、简句及口头禅如“嗯”、“啊”等应答。这种情况,也是求询者对心理咨询的抵抗,会使咨询师产生困惑及挫折感,让你无法深入了解他内心世界及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少言也常见于那些被迫咨询及对心理咨询充满戒心的人。

多话的表现,就是求询者在心理咨询会话中滔滔不绝的讲话。表面看来,好像是积极回答咨询师提问,其实背后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或者为了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或者为了回避某些核心问题,或者为了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总之,都是为了回避那些求询者不愿接触的问题,以避免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与其它痛苦的体验。如有的拖拉作业的学生来咨询时,往往大谈其作业多么困难与时间多么紧张,其实是回避了个人意志对作业拖拉的影响。不过,这种情况往往不是故意而为,多是无意之间这样做的。后面,我们也将专题再详细讨论这个多话的问题。

第二,是说话内容上的阻抗。

在心理咨询会话中,求询者还经常通过他对谈话内容的控制,来表现他对心理咨询及其自我变化的阻抗。常见的形式有很多。

一种形式是理论交谈。所谓理论交谈,就是求询者摆出很专业的样子,竭力用心理学上的术语与咨询师交谈。表面上,这种交谈似乎增进了两者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表现了求询者对咨询师的某种疑虑,以及企图加以控制的欲望。因此,理论交谈是求询者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有个求询者因情绪低落来访,在见面时,他首先告诉咨询师,他读了许多有关心理咨询的书籍,并不断地把其中有关情绪低落的疗法部分向咨询师提问。他这样做是因为,虽然感到困惑而求助,却又试图回避谈其自身的情绪问题,同时也想增强他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这种情况,只有使他首先清楚地看到并突破阻抗,才能使他真正接受心理咨询。

一种形式是情绪发泄。所谓情绪宣泄,就是求询者对于某些谈话议题的强烈情绪反应,常常表现为大哭大闹,泪流不止,或不自然的大笑。这种反应是为了避开焦虑和痛苦的意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心理防御表现。

一种形式是谈论小事。这种情况是指,求询者就咨询会话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回避谈论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谈论小事往往是心理咨询中轻微,也是不易发现的阻抗表现。一不留神,咨询师就会跟着求询者的话题陷入细微末节,而偏离咨询会话目标.

一种形式是假提问题。就是求询者向咨询师,提出似乎适宜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比如,关于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以及咨询师的私人情况等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与心理咨询本身没有密切联系,也常常让咨询师无从回答。即使能够回答也没有意义。因为求询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出于某种自我保护需要,是为了回避某些真正的问题。

第三,是说话方式上的阻抗。

这种阻抗,是通过求询者语言交流中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其具体表现形式,因人而异。

一个是外归因。指的是求询者把引起某种心理冲突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自身的角度找原因。这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心理外归因严重阻碍了求询者的自我反省,使人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在心理咨询中,它可以使求询者对自我暴露产生强烈抵触情绪。比如,一个易于生气的人,常怪罪别人惹他生气,而不愿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一个是健忘。这是指求询者在谈论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话题时,所表现出的健忘现象。它是求询者对于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特别是当咨询师竭力启发求询者的某种痛苦记忆时,求询者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出健忘。比如,研究表明,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存活者,往往不愿意提起往事,即使在谈论中,也常对一些细节表现出记忆模糊。这就是压抑痛苦经历而导致的健忘。

一个是顺从。这是指求询者对咨询师的每一句话,都表示赞同和服从,让咨询师反而无法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有些被迫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会对咨询师表现出格外的尊重和客气,从不与咨询师争论。其结果,使咨询师无法为他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由于顺从所具有的隐蔽特点,常使人不易发觉对方潜在的阻抗。这是咨询师需要当心的。

一个是控制话题。这是指在咨询会话中,求询者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此外,控制话题还可以强化求询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自尊与地位。

一个是终暴露。这是指求询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当然,有时候求询者后谈出重要问题,是因为顾虑和压力。我们要注意把这种情况和阻抗性的终暴露区别开来,不能简单地把终暴露都视作阻抗的表现。

第四,是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咨询关系上的阻抗是指,求询者通过故意破坏心理咨询的安排与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其中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等。

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包括:不按时赴约,或借故迟到或早退,不认真完成咨询师提出的作业要求,不付或延付咨询费等。这些行动均对心理咨询的顺利进展带来阻碍。

所谓诱惑咨询师,是指求询者通过引起咨询师注意其言行、装扮等,来影响心理咨询的进程,并加强自己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比如,有的求询者对咨询师发生兴趣,就会通过自身刻意打扮,或大讲自己的有趣经历,来试图引起咨询师对自己的兴趣。这种密切私人关系的做法,是为了达到控制咨询关系发展的目的。

此外,请客送礼也可以表示求询者的某种自我防御需要,或者表现了全局控制心理咨询关系的欲望。因此,在保持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和求询者坐到酒席上的情况是应该避免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也就难以保持咨询关系了。

以上简述了阻抗在心理咨询会话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都是求询者心理防御的表现。因而,对心理咨询的进展都起看潜在的深刻影响。

所以,我们应当对阻抗的性质与表现形式有所认识,及时地发现阻抗在心理咨询中的表现,并妥善处理,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强化求询者自我暴露与自我改进的关键。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突破的开端。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