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如何把数学课堂生活化

1

如何把数学课堂生活化

如何把数学课堂生活化?生活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需先要让他们融于数学;要想让他们融于数学,必先让数学融于生活。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有效技巧。

走出教室,开展室外的生活化数学课堂

1.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设计任务。一般选择有挑战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如:队列中的平行线、楼梯扶手上的三线八角、树影里的相似三角形、跳绳中的抛物线、花瓣里的对称图形、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等。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依据任务,确定需要哪些工具,比如卷尺、标尺、测角仪等;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包括设计指挥、测绘员、计算记录员、总结发言人。

3.活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排除、提醒可能隐藏的安全隐患,检查督促任务的实施进展,对落后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新发现做好记录。

如何把数学课堂生活化

回归生活背景,改编教材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由于问题产生于真实而复杂的背景中,学生在感受到问题与背景相关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问题正是自己所面临的或是由自己提出来的,而非教师强加的。然而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将情境简化后高度精炼性的问题,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既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创设教材的实际生活背景,再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任务”,也就是要能够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创设与问题紧密关联的实际背景,使教学内容实际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例如我在教学《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时,首先创设出问题产生的背景:“在我们一次包车春游的旅途中,突遇大雨,水势上涨,有可能淹没桥面,致使车辆无法通过。于是派出两名同学前往测量。”然后给出测量数据进行探究教学。形象化的背景再现,既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具体形象事物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而理解数学、认识数学。

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揭示角的特征,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我拿出剪刀问:你们知道剪刀上有什么?(角)学生对角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我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事物中有角,有的说三角尺上有角,有的说闹钟上有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让学生拿出三角尺,用三角尺上最小的一个角,接触自己的手指感受一下是什么感觉。(尖尖的)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是什么感觉(直直的),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角在生活中有哪些广泛的应用,巩固了角的知识。从学生生活入手理解角的概念,学生不但掌握了角的特征,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好多事物,都可以用数学知识去解释。

如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设计成圆形,学生就想到了同圆中圆的半径都相等,如果不是圆形半径就不等,车轮滚的速度就不快了,就不平稳了。在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圆的知识,有的说“大风车”,有的说“游乐园的空中转盘” ……学生运用所学圆的知识理解了生活中许多事物设计成圆形的道理。 再如在教角以后,让学生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物体在斜坡上会很快滚下去,丹顶鹤结对飞行,为什么通常都是排成“人”字形,在学生积极参与 ,大大丰富了他们对角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去解释,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3

如何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探究学习过程生活化

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究,解决重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可以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个人自己探究。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如《周长》,动手画一画一片树叶的周长,量一量自已的腰围,量一量课桌面的一周长度等等。再比如学习《统计》一课,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当前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你最喜欢什么运动?有“呼啦圈、拍球、踢毽子、跳绳”根据小组的统计,综合全班的统计,并根据统计,多开展哪一些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运动。

还可以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有鱼、肉、青菜、水果等等,让学生自己在统计,并思考我们应该吃什么比较好?从而得出不能偏食,要什么都吃才对身体健康有益。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把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方法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1.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4

怎样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再现生活,实行数学生活化的扩展

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催化作用。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24时记时法”时,教师可以用录像再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预告:18:30大风车,19:00新闻联播,19:33天气预报,19:38焦点访谈……又如,教材里出现一个信箱,上面写着取信时间:第一次8:40,第二次14:00,第三次18:30;然后要求学生填空:第二次取信是下午()时,第二次取信与第三次取信间隔()时()分,从这些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进行学习。教材注重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乘法时,教材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去“游乐园”的情境,通过学生解决“每人坐太空船的价钱是4元,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这个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而要求学生解决去海洋馆买票“成人每人15元,儿童每人8元,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学生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达到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

应用生活,体验数学生活化的作用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注意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产生疑问:“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都是不同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回去查看资料,到上课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交流讨论和反馈,使学生根据银行多样的利率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安排一节活动课——“包装纸盒”——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把数学课堂生活化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