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1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情境 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二、读悟结合 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三、朗读示范 有法可依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

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四、多种练习 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

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2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一

1.把握准确的朗读基调

要把握和理解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好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穷人》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桑娜一家的生活窘态及桑娜的善举,一方面反映了沙俄统治下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乐于助人,更深层次的表现了穷苦人之间的同情和情感的真挚。

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主题,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急切和低沉舒缓两种。朗读时要根据桑娜等待丈夫时的焦虑和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忐忑不安,变换朗读的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2.制定有效的朗读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三个方面确定阅读目标:

2.1学生初读课文。首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指名分段读课文,每人一段:正音,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对于难读或容易混淆的字词重点正音;最后读通句子,把课文基本读通读顺。

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生字、生词,甚至出现断句错误的情况,这些是在所难免的。随着阅读过程的深入,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读认生字、生词,停顿正确,初步领会、表现语言中的思想感情。

2.2再读课文。可以采用同桌练读、指名学生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方法,再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好,还要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并动动脑筋,给问题找到答案,学生一起讨论,研读句子。

在课文熟读之后,"有感情"这一目标,必须同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联系起来,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语速、语调、表情等包括非言语因素,来表现情感。

2.3熟记成诵,强化阅读积累。检查诵读效果,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可逐步不看书,熟读成诵;可以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同时要力求做到延伸课外,强化积累。

这种从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到朗读成诵的过程,是朗读升华的过程,是学生不断练习、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段预设的过程,指导学生以朗读为主线,循序渐进,读识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读演结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语感发展规律,让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真正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强化提高朗读技巧

朗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朗读,既让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技巧,掌握了知识,愉悦了情感,同时也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本。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3.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朗读。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有一段精彩的的描写:"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这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先烈对祖国母亲深厚的爱,作者用一腔至诚展望了新时代的美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3.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朗读。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况,爱是最大的支撑点,爱才是全部。

3.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朗读。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

如我教《巩乃斯的马》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热烈、激昂的基调,以由缓而急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壮观而又激荡的情境中。

如第二段在读到:"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指导学生用激越的语调朗读,把学生真正带进这万马奔腾、长啸嘶鸣、激越奔荡的壮观场面之中,把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更好式的狂乱奋发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的境界得到最大化展示。

3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二

一、巧妙地设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哇”叫出声来。

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二、大胆地取舍——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

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经典地示范——此时无“言”胜有“言”

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雷雨》(人教版第四册)。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我当时一愣: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

在评课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可见,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花潮》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圆通公园里海棠花如潮水一般的神奇,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在品读“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

”一句时,教师一遍又一遍深情地朗读(学生闭眼倾听),学生终于领悟到了“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的精妙。

最后,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一句的节奏时给予了示范,使学生领悟到了很难用语言说清的节奏变化,纠正了“匀速前进”的毛病。一系列较为经典的示范,解决了许多难以处理的难题,使学生读懂了句子,读出了美。

四、有效地点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指出,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关键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在朗读指导中,如能“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从重点词语、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益处的。

如在指导《花潮》中“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一句时,学生并没有感觉到“绸衬衫”的特别用意,读得较为平淡,教师适时地介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家乡的生活状况,学生体验到了“绸衬衫”的了不起,读出了对青年,对社会的赞美。

在指导“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一句中,首先让学生找出共同的词语;然后围绕“也许”一词说说这种种声音是作者听到的还是联想到的,有的说是亲耳听到的,有的说是联想到的;这时我又追问,在当时的花海中,作者能否听到这些声音。

学生终于领悟到是作者亲耳所闻,只不过这些声音都是隐隐约约听到而已,读出了猜测的意味。

又如《鸟的天堂》结尾处“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一句。其实是作者的自我调侃,并没有真正地埋怨自己的眼睛,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读完,我就问:“作者真的是在埋怨自己的眼睛吗?”“那又有何用意呢?”这样一点,学生读出了调侃的味儿来。

相机诱导,适时地点拨,可以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对话,对语言理解得更深,更全面,还朗读一个原滋原味。

五、耐心地等待——孕育成功与欣喜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幕:当学生思维发生“故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躁地打断,迫不及待地把知识“复制”后“发送”到学生们的头脑中;当教师把一个个问题抛向学生,在积极发言的是班中的顶尖学生,更多的学生端坐其间,洗耳恭听。

因为更多的学生还来不及在如此短时间内思考;当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当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另一个学生马上顶替了他的位置,而他却被晾在了一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缺少的是等待,学生却被剥夺了很多:思考的机会,训练的机会,尊重的权利……

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它是皮格马利翁式的期盼与固守,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化合物,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是孕育欣喜的过程。

1、为后进生而等待

后进学生往往思维较迟钝,需要更长的时间对语言进行理解,消化。而他们却恰恰是教师应该关注的焦点,最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帮助。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期待的眼光面对他们,关注他们的反应,多给予耐心的等待和热心的指导,多请他们在课堂上展示,多给予鼓励。

2、为个性化体悟而等待

“海阔凭渔跃,天高任鸟飞”。《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适时等待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空间,思维碰撞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才能读出自己的个性化体悟。

可见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己读书、自我反思的时间。当学生不知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时,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不知怎样处理轻重缓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读得不够正确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那么,朗读的天空肯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孩子们的声音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

六、宽容地评价——还学生一片广阔的发展天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

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4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三

一、抓住特征想象读

为了表达时更生动,人们在写文章时常常会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起到朗读提示的作用。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往往带有很大的形象性,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把握所比事物的特征,帮助自己读好有关语句。

如《威尼斯小艇》一课中描写小艇样子的一句话:“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里,作者形象地把小艇比作游移轻灵的蛇来突出小艇行驶时轻快、灵活的特点,既生动又给人以美感。在指导朗读时,我就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蛇游动时蜿蜒曲折、迅速前移的灵活样子,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朗读到“轻快、灵活”时应加速读才能表现出小艇的独特之处。

二、重点语句品味读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体现人物品质的。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又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语句,对于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品质,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如《一个降落伞包》一课,充分表现了周恩来同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第3、4节,先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融进文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学生心中对周恩来同志的那种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心理刻画揣摩读

写人的文章往往需要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心情,读好这些句子有助于学生体会人物品质,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重视指导学生关注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如《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一课中不乏描写小主人公麦克心理活动的句子,其中有两处通过写时间表现出麦克当时急切期待、激动不已的心情,学生体会到了麦克急切的心情,而时间过得是那么慢,如何把握这一矛盾,读出该有的速度呢?此时,我就这样启发学生:麦克感觉上嫌时间过得慢,所以读时应放慢速度;而他心情又那么急切,速度就应稍快,因此可以处理成先慢后渐快,声音也可以处理成由轻到响。

学生这样一读,麦克乖巧懂事的形象便在心中变得清晰明了,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麦克对父亲的那种深沉的爱。

四、问题引路提示读

要使学生的朗读读到位,读出韵味来,教师势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教会学生确定句中重音的基本方法。

我在引入《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一课的教学时,发现学生朗读课题时重音的处理出现了五种情况,一是强调人物“我”,二是强调方式“躺”,三是强调地方“在波浪上”,四是强调事情“读”,五是强调“读”的对象“书”。但是联系课文内容一看,显然只有第三种处理方式是正确的。

于是,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联系课文内容一探究竟:你认为哪种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一下子就明白了:课文主要突出的是作者躺在“波浪上”读书,而不是谁做了什么事;再说,躺在“波浪上”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而他却能躺在波浪上,所以重音该落在“波浪上”这几个字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读一读,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在朗读中把握重音处理的方法。

五、人物性格角色读

有些课文的朗读应指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有表情朗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如《田忌赛马》一课中,有一段田忌输了第一次比赛后与孙膑的对话,虽是寥寥几句,含义却相当丰富:孙膑一句“大王的马比你快不了多少”就为下文调换出场顺序埋下了伏笔;简单的一句“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更是凸显了孙膑已是深思熟虑,早就胜券在握了。田忌的不理解和没信心反衬出孙膑的足智多谋,如此一来便高下已分,智愚立现。

在学生把握以上内涵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借助提示语,分角色进行有表情朗读,就能表现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

六、标点符号解析读

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除了表示停顿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时尽管是语句相近的句子,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使得传达出的感情迥然不同。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

如《惊弓之鸟》这一课中,魏王说的两句话:

“你有这样的本事?”

“真有这样的本事!”

这两句话仅仅相差一个字,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而表达出大相径庭的语气:前者写出魏王疑惑的心态,后者则写出魏王亲眼见到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了大雁”后震惊的心态。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就可以准确地读出前者将信将疑、后者深信不疑的不同语气。

七、前后转折对比读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课文的朗读经过几遍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做到读通读熟读流畅,但往往容易流于平淡,语气语调缺少变化,很难打动听者的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平面型”而不是“立体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在指导当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本语意上的变化,感受文本语势上的起伏。

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朗读时通过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势的升降等变化,读得抑扬顿挫、跌宕有致、张弛有序。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