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节语文课的导入也是如此。而究竟如何导入新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

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

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实例导入法

所谓实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

如课文《要下雨了》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下雨之前小燕子总是飞得很低,大群大群的蚂蚁往高处搬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三)活动导入

实验演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四)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是指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的一种导课方式。如《蜘蛛》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远处有做葫芦山,山头两根小树桩。几支竹子山坡长,弯着腰儿对着看。”(老师边诵边画,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师:蜘蛛会干什么?他结网是为了什么?(接着,老师边诵边画:“摆下一张八卦网,专等美餐送上来。”几句儿歌,把孩子们早逗乐了)

师:蜘蛛是怎样利用这张网来捕捉虫子的呢?我们学完了《蜘蛛》一课就明白了。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2.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如《认识声母“f”》的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西游记》中关于如来佛的一段有趣的故事,当学生兴趣盎然时马上板书“f”,告诉学生像如来这样在天界受膜拜的都称之为“佛”,带学生朗读“f”。

运用故事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3.简笔画导入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课文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像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古诗时,教师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吸引了的孩子,情绪异常兴奋,精神格外专注,各种解释,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出。

4.名言导入法

所谓名言导入法是指教师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三年级《晨读》一课的导入:(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你们是祖国的花都,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晨读》这篇课文。

这种导入能马上让学生明确都市的目的,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一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尽快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的时候。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一只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

有一天,她飞出去给她的孩子们找吃的,她找回来一块肉,正准备给她的孩子们,可以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了许多动听的话,称赞乌鸦歌声好听,最后乌鸦张开了嘴,肉被狸狐叼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教师顺势提问:“乌鸦的为什么会被骗呢?究竟是谁造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如:在教学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一上课就问学生:“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同学们都回答:“想!”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描述:“有一天,一只小鸟在天空飞着,不一会儿落到井沿上,它看到井底有一只青蛙,于是对青蛙说天大得很,而青蛙却认为它整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两人因此争论了起来。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说的对吗?”这样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我们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导入的故事要跟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度到课文中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的形式导入

设置县念导入法就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一上课,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吗?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呢?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一上课,先给学生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三天造好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挫败周瑜的阴谋呢?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

这样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三、用猜谜或者游戏的形式导入

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例如在教《落花生》这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条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白胖孩,做沙滩,外穿大麻衣,里套小红衫,小葫芦,心有酒,剥开来,香扑鼻。

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

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落花生》引入新课。又如,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同学们热情很高,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用手巾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学生来“贴鼻子”。

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眉梢上,若得全班同学笑得前斧子后俯,课堂上乐成一团。这时,我顺势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学生齐声回答:“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蒙住了,看不见。”“对。

你们说得很对,同学们眼睛蒙上后什么都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告诉我们答案。”

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被调动起来,有了想找到答案的欲望。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四、背景介绍导入

通过看图、看文、运用引言、生动且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学手段,创造意境,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

学生一边欣赏音乐,我顺势介绍: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就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千古流传的关于他俩友情的故事,题目叫——《伯牙绝弦》在这样的背景介绍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感染,便增强了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就板书课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情趣盎然了。

又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年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了不起的,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接着,我就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认识了解詹天佑垫定了基础。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二

一、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当作新课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又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几只壁虎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拿出已经断了尾巴的小壁虎进行比较。学生惊奇地说:“一只壁虎的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由此引入课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二、由问题导入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开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研究的主题。

三、由故事导入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曾发生过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而小孩子都爱听故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故事片段或小故事进行导入。例如,讲授《田忌赛马》一课时,先演示《司马光砸缸》动画,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然后教师小结:这些故事说明了“以智取胜”的道理。接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了解我国古代的赛马吗?你知道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智慧吗?以妙趣横生的故事导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四、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与之紧密联系的歌曲、视频、动画作为课堂导入,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又可以活跃气氛,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一年级教材《快乐的节日》时,可播放歌曲导入课文。如,教第九册课文《草原》时,首先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图文并茂的草原视频画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境,既渲染课堂氛围,又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上学生情感与文本的交流效果。

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三

一、设疑问导入

设疑导入就是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教师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适度而巧妙地设置障碍,制造悬念,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教师首先动情地讲述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桑兰试跳时遭遇不幸的一幕,然后以“在遭遇如此不幸后,桑兰会怎么样”的疑问揭示课题。

学生读题之后,教师顺势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共性问题:“桑兰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一切”指什么?她是怎样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师因势利导,对问题进行梳理,以此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怀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二、设情境导入

采用音乐、录像、VCD、多媒体课件及满怀激情的朗读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气氛感染,引发情感共鸣,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把学生带入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中。

例如,《赶海》一课的导入,教师先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再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海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真切的情绪体验中学习课文。

三、以简介导入

对于那些创作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课文,教师在课前应采用简单介绍背景的方法,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可以先简介北大荒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等广大地区。

过去那里一片荒芜,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现在人们称它为“北大仓”。这样一来,可使学生对北大荒的环境有所了解,对于文中北大荒的秋天什么样子、美在哪里等问题,学生就会有思想准备,稍加引导就能理解。

四、谜语式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例如,《小露珠》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

花草树叶做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学生纷纷猜测,得出答案:“露珠。”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小露珠。”这样集中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五、直观形象导入

苏教版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把学习内容有效整合在一起。它们作为直观教材,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狼和鹿》一课的导入,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凯巴伯森林前后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再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引导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六、以讲故事导入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利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故事,甚至教师可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内容。

例如,《卧薪尝胆》一课就直接用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万般无奈之下屈膝求和。后来,他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

经过长期准备,他终于打败了吴国。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这一故事的愿望。

七、从旧知识导入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特别是对那些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识加以概括,从中找到新旧知的联系点,可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从而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

例如,《海底世界》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以前大家学过《美丽的南沙群岛》和《赶海》,能说说对大海的感受吗?”在学生回答后顺势提出:“海边、海滩可真美、真好玩呀,你们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让学生由海边、海滩到海底世界,既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又激发学生想要了解海底世界的兴趣,还有利于将有关大海的课文编成系列。

八、直接导入

上课伊始就开门见山是教学时常用的导入方式,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水上飞机》一课的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水上飞机》。这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种类和广泛用途。

学习本文要会认1个生字,会写10个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直接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清晰地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