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

1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

教师如能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他们就一定会乐学、爱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激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它是教师讲授该课的引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若导入新颖别致,能让学生动心触情,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运用故事、诗词、名言警句;也可运用设置悬念,多媒体课件等方式。


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

其目的是创设一种情景或意境,使学生或触景生情、或疑窦顿生、或欲罢不能,形成一种渴望解答不知不觉跟随老师学下去的心理态势,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古代的战争中,弓箭是最重要的武器,有谁愿意把它借给敌军来攻打自己呢?可是在三国时期。

当曹操率领军攻打东吴和蜀国,两军对垒时,作为蜀国军师的诸葛亮却成功地去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了解一下。"这样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情境激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找到渲染课堂气氛的兴奋点。教学中,如果运用图像、动画、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就能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投影后,教师立即问学生:“这情景美不美?”“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师接着说:“我们要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想像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那种生动可爱的形象。”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先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接着将两手平放两侧做“浮”的动作,并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再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并读出“红掌拨清波”。

“请同学们再练读几遍。”此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一边表演一边读一边想像,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好像一只只活生生的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在谈体会时,一位女生说:“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中快乐地游。”另一个学生说:“我读着读着,仿佛听到了鹅的叫声,看到了鹅的姿态和美丽的颜色。”这样,学生们越读越爱读,越读对课文内容体会越深刻。在读中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教学不断推向高潮。

三、悬念激趣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进而萌芽高涨的学习情趣,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巧妙地提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文中关键字“醉”做文章,我问谁醉了?有的说老翁老妇醉了,有的说他们的三个儿子都醉了,有的说作者醉,并且每个同学都说出了他们各自的理由,课堂活跃起来。我又问:“同学们醉了吗?你又是为什么而醉了呢?同学们个个都想说,课堂活跃极了,学生兴趣浓厚。因此,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四、表演激趣

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小儿垂钓》一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学钩,行人问路故意不语,充满天真和童趣的画面。

教师在教学时,可在疏通词句之后,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在疏通词句之后,启发引导学生想像:一年龄与其仿佛的儿童,手执一竿,坐于河边草丛中,聚精会神,盯着水面上的鱼浮,一行人向其问路,小孩怕惊了鱼儿……引导学生想像这中间行人和小孩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单的道具表演,教师最后加以点拨评价,效果颇佳。

2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一

一、抓住楔机,激发兴趣

高中课本中选有数量较多的优美散文,并且多安排在春、秋季节授课,而这时又正好是春游、秋游时节,因此,教授散文单元时可抓住这一楔机,自然导入新课。比如,讲授《黄山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悠悠的三月风又绿了江南,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不过,限于条件(时间及经济承受力),我们不可能亲自去领略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庆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优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领略。

上学期我们曾跟随李健吾登临五岳之尊,领略过泰山的雄姿、奇景;也曾随同刘白羽放舟母亲河流,饱览过长江三峡的奇景、秀色与险状。今天,我们再来跟随徐迟一道攀登黄山,看能观赏到怎样独特的景色……

二、别出心裁,增强趣味

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学科,上正文前有必要介绍作者,而我们的简介往往流于老套,语言也呆板。特级教师朱显驹在简介苏洵时,就别出心裁,值得借鉴。他说,此君有两点值得同学们知道:第一,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此君可谓大器晚成;第二,他养了两个好儿子----苏轼和苏辙,唐宋散文八大家,苏家占其三,这一点,大概只有曹操能与他媲美。

如此风趣的语言,确能增强趣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更好地导入课文,在简介以上两点之后,我又增加了第三点:传闻时人争传,竟效其文,有“苏丈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苏洵的文章……

三、适当拓宽,激发诗情

中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有一种近乎迷信的神秘感,因而征服它----求知的欲望更强。在教授古代作家的散文名篇之前,我习惯于用几分钟时间赏析该作家的一首名诗,既适当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比如,教《石钟山记》我是这样导入的: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么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句子。(出示小黑板: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在这首诗中挖掘出了西施与西湖二者之间深刻的类似之处,西子无论怎样打扮都美,西湖无论晴雨都美。

而且二者都具有天然的美的资质,不靠人的修饰,不需借助外物,具有本色美。正因为其具有内在资质美,故能随物赋形,变化出无限生动丰富的形态美。诗人对西湖的主观审美评议,使得“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苏轼的诗歌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下面,我们共同来研读他的传世名作《石钟山记》。

四、重视方法,变乏为趣

议论文是中学师生最感头痛的文体,较之其它文体,议论文最枯燥、乏味,而又略显空洞。如果讲授不得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其对此种文体的写作,教师批改起来将会更感头痛,因此,讲授议论文单元前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议论文单元我是这样导入的:

也许,你曾经向老师请教过“一套快速成文的方法”,而得到回答可能是“文无定法,无终南捷径,全凭苦练”。的确,文无定法,但并非无法可循,无方法指导下的“苦练”是“蛮干”的同义语。

也许,你看过《智取华山》这部影片,解放军战士不是打破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定论而开辟了一条解放华山的道路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来探讨议论文八步快速阅读法与八步成文法。(注:八步法的具体内容为:①谈什么,②从何谈起,③主张什么,④是什么,⑤为什么,⑥怎见得,⑦怎么办,⑧会怎样。)

这样导入,既消除了学生对议论文的畏惧感,又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可以充分调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合评价,顺势导入

近现代有不少的伟人(或名人)对历史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评价,从这些评价人手,便可自然地导入新课,并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讲授《鸿门宴》,我是这样导入的:

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后,毛泽东同志曾写过一道《七律》,副题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在这首诗中号召全体军民乘胜追击国民党反动派,不可像楚霸王那样沽名钓誉,最终导致自己的惨败。

诗中“霸王”即指项羽,那么项羽究竟是怎样“沽名”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鸿门宴》,从中就可找到答案。

六、中外结合,以文释诗

中外许多诗文的创作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既可互为印证,又可由甲文导入乙文。比如,指导学生自读《与妻书》,我是这样导入的: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斐写过一首《自由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对于这首诗,大家都比较熟悉。如果说这首诗过于抽象的话,那么辛亥志士林觉民的《与妻书》就写得很具体、生动、感人,可以看作是这首诗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七、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

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基本步骤。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的课文,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时机。

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楔机,采取有效方法,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将审美期待这种内在情绪外化为审美注意。

四川省首届高中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毛波在教《长江三蛱》时,为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创造了壮丽的景色,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长江上景色最为瑰丽多彩,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长江三峡。

千百年来,人们为三峡留下了无数的诗篇。杜甫写道:‘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写尽了瞿塘峡水的赫赫声势;李端的‘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则慨叹了巫峡的缥缈艨胧。而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说,历代诗人们描写了飞流直泻的三峡,烟雨苍茫的三峡,那么,刘白羽先生笔下的三峡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先生的笔触,走进三峡,畅游三蛱吧!”

这种充满浓浓感情的语言,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易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八、制造悬念,扣人心弦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电影戏剧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读者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称为是“引人人胜的绝招”。

3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二

一、导语激趣

如把一堂课比作一部电影,课前导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课前导语也是如此。

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导课部分有人这样设计的:

(1)猜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植物: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植物:葡萄)。

(2)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也能往上爬,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通过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设疑激趣

“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

在教学《燕子飞回来》时,教师针对课文中的“他们找到了老家”一句问学生:“燕子有翅,‘找’到老家。用‘找’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用“飞”好,有的说用“找”好:

“燕子会飞,用‘飞’字好。”

“燕子外出一年了,不知怎么回来,应该说‘找’回家。”

“燕子是回老家,用不着‘找’!”

……

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让他们试着从书中找理由,学生翻阅以后,有学生说:“课文里写海面上搭起许多铁架,山上通了电力机车,说明燕子回来的路上已大变了样,当然要去‘找’了!用‘找’更能说明祖国变化大!”

多好的答案啊!仔细想想,是的,也只有这样好的提问,才会产生这么好的效果。

三、形象激趣

1.语言描述形象

小学生容易受情绪感染,可用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进行语言描述时,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激昂时,可以急风骤雨,排空而过;深沉时,可似春雨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2.动手绘画形象

特级教师靳家彦在他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的教学中,就运用了这种“以画激趣”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让几个“不会又不敢”的学生当众“作画”,用几句巧妙的点拔帮助学生完成了一幅“河边小村图”,从而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懂了“小河坡上曾经有个很像样的小村庄……”的意思。

3.媒体展示形象

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们可以放一段威尼斯的风光片,让学生对威尼斯“水城”的特点有个更为直观的印象。教学《赤壁之战》时,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亲眼目睹:火光映天、金戈铁马、惨烈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

四、活动激趣

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竞赛方式,进行听、说、读、写练习,能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小山羊》一课时,有位老师创设了一个《小山羊请客》的游戏:教师首先在黑板正中贴上图片“小山羊”,在黑板下方出现“六盘菜”(虫、鱼、骨头、青草、胡萝卜、桃子的彩色图片),然后教师启发谈话:“今天是小山羊过生日,它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请同学们猜一猜,小山羊会请谁来做客呢?谁猜对了,老师就给他戴上头饰,请他做小客人。”此时,学生们的情绪十分高涨,一一猜出后,教师分别给他们戴上头饰。

接着,教师宣布:“小山羊请客开始。”在轻音乐的旋律中,“小客人”一一登场,来到自己所喜欢的菜盘边,端起“菜盘”,一边唱着《祝你生日快乐》,一边跳起集体舞。其他学生也随着音乐拍手,边唱边舞。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表演能力,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想像激趣

想象特指在阅读某作品时,对作品没写到的内容作合理想象。从而在培养创造新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在写《买椟还珠》这篇想象作文时,我先详细地讲了这个故事,接着我在投影中打出了如下问题:

1. 卖珠宝的商人是怎样装饰那个盒子的?

2. 郑国人是怎样的欣赏盒子的?

3. 商人和郑国人是怎样讨价还价的?

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对那些好的巧妙的构思我就加以鼓励,对那些欠一点的我就启发诱导,让其他的同学补充使他的想象更加完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六、情感激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以激发其智慧火花的迸发。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章介绍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当年的盛景以及它是如何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全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揭示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深刻主题。

教学中,教师先用一幅表现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复原图,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众星拱月”理解其布局精巧;抓“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各地名胜”“诗情画意”“西洋景观”体会其壮观、秀丽,风格各异;抓“最珍贵”“上自……下至……”领会其收藏的珍贵。

这时,学生对圆明园的美景有了完整的印象,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此时,教师话锋陡然一转,用低沉的语调讲到:“昔日,这美丽辉煌、无以伦比的圆明园不见了,现在只剩下这几根光秃秃的石柱,枯黄的衰草在瑟瑟秋风中呼号着,仿佛在控诉英法联军的暴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奇耻大辱!”接着,教师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亲眼目睹侵略者的暴行,看看美丽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掠夺和烧毁的。

此时,学生被画面中的内容深深感染,每个人的心里都自然地产生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4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三

一、设疑法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分层设置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遵循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我在讲课文《生命的林子》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吧,他实际上写的是谁?”(唐代高僧玄奘)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接着问:“玄奘最初是在什么地方出家的呢?”(法门寺)这一问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我暗示学生在课文里找。

答案出来后,我接着又说:“当时的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如流的天下名寺,可玄奘呀,当初还要离开这个天下名寺,去寻一个偏僻的山野小寺,你知道为什么吗?”在短暂的沉默后,我及时地说:“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呀,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生命的林子》就清楚了。”这样通过层层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

我在讲课文《我们爱你呀,中国》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把诗句上所提到的祖国的壮丽景观、丰富物产、民俗风情、古代文明、时代巨变等等画面尽量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并使他们自发地流露出爱国之情。

同时循环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使大家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中,使得课堂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氛围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爱国主义基调。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

三、情境法

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刻意创设的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我在讲课文《草原》时,在上课前2分钟就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渲染了一种情境:屏幕上画面不断呈现着大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就激起学生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把学生带到课文《草原》学习的情境中来。

四、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观看部分同学的表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某小学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小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

我在讲课文《谈礼貌》时,一上课就让三名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说岳全传》上岳飞和牛皋问路的故事(课前依据课文内容并进行加工,让三名同学做了充分准备)。三名同学精彩诙谐的表演不仅让同学们捧腹大笑,而且在笑声中也悟出了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学生们在高涨的情趣中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五、故事法

故事法是一个常见的导入方法。用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会全神贯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讲五年级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时,对学生们说:“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然后课件展示该故事(并配音):从前,有个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

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把两个人月前读过的一首咏虎的诗介绍给朋友,说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

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听完故事,让学生说说,明白了什么。最后引导学生谈谈读书动笔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激趣的好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