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计算课

1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计算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计算课?要鼓励他们有自己的计算算法,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去发现,并应用于实际中的成功感。从而认识到计算不仅仅只是机械的练习,其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上计算。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需要中产生学习兴趣

计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十分枯燥,看似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学生无法理解花大量时间做计算题的意义,自然产生了厌恶情绪。所以我们要立足生活,服务生活,以趣导入让学生体会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计算的内在渴求,达到"算以致用"的目的.精心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得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先出示了学生到公园门口买票的情景,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用到计算。并以此来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样,在课堂临近结束让学生谈学习感受时,有的学生就会说到我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总之。计算教学只有在有效的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计算的意义与价值,课堂教学才更有活力,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计算课

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学习过程

学生对于计算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大多数人都知道计算要遵循的规则,只是苦于一时之间的思绪混乱,造成失误。其主要症结在于粗心以及做题思维凌乱,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多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条理性。

如在讲解四则运算时,学生都清楚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但仍然错误率极高所以我通常这样处理。如教学82+150÷5×4时,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说算式的意义。82加150除以5的商再乘4的积,和是多少? 既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又培养了思维的条理性,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探求和总结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

数学课堂教学

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数学课堂教学

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

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3

数学思维培养

1.动手,培养探索思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指人类的知识成果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弄一弄,促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从而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地感受获取成功的愉悦,产生不断探求的动力。

2.求活,培养求异思维.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解题时达到“熟中生巧,巧中生窍”。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必须让学生灵活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多方面去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实质,这可从两方面下功夫。

3.质疑,培养想象思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的现象。

4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比如在学习中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听到其他同学发言后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所以他就会大胆的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我惊喜的发现,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纷纷举手你,这是我就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人人都有成功的需求,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志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换起学生的自信、自尊。

其次,教师要充分的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养成自信心的个性心理。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说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条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我真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智力活动因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张,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接着教师说这节课我们要从这三张纸中研究出三角形的内角的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同时我引导积极地动手操作,通过折直角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那么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度呢?这时学生已有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动手操作成为一种真正的主动活动,他既具体形象,又促进了兴趣,建立认知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特点,又让学生多动感官参加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了问题,发现其他类型的三角形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正好成平角,既180°。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计算课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