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小学生如何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小学生如何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启蒙阶段。兴趣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都明白。如果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会迎难而上。那么小学生如何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生如何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一、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语文老师,因为学生喜欢语文老师,他才会对语文课感兴趣,才会喜欢上语文课。那么,又怎样才能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呢?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对生活、对作品有深刻甚至是独到的理解;二是表述语言的生动、幽默。前一条是就课的内容来说的,如果教师只会简单机械地般重复教科书和教参的内容,那么学生听我们的课,和我们听那些领导念秘书写的发言稿有什么两样?

既然如此,还不如让学生自学。后一条是就课的形式来说的。虽然现在提倡各式各样的教学法,但都离不开老师的讲。语文课不完全像数学那样,光靠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条理就可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加上幽默一条。最糟糕的情形是,老师一走进课堂,不少学生就皱眉:"又是语文课"。最理想的情形是,下课铃想起,学生才回过神来:“就下课了?”

二、引学生入情境,诱发感情共鸣

愉快教学方法的发生机制在于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情乃教材和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情景是教材所描绘的形象、景物和画面等,情和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生进入正是为了深刻理解和体会情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诱发情趣,唤起想象,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投入到愉快的创造学习之中。因此,要顺利进行愉快教学,创造情境很重要。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及手段

初中学生好新好奇好动,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就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使愉快教学顺利进行。

四、要有个人味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作为教师,我们要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五、要善于运用激励性教学原则

激励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使学生以自信、自强和进取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的形式很多,比如口头表扬,分数激励等。恰当地运用激励性教学原则,将使学生产生无限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泼的状态。在教学中应多用榜样激励和竞赛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选择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作语文科代表,便于帮助差生;可选择在写字、演讲、作文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还可以在班上设立进步最快奖,以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竞争机制,可增强学生力争上游的自信心。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单元复习时就善于运用这种方法,他先将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幻灯,以猜谜、填空、选择、判断、简答、成语接龙等题型,以小组单位组织参赛,实行优胜组加操行分的办法,由于问题多、符合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

六、教师要爱学生之爱

学生们天真活泼,兴趣爱好广泛,时常随身携带一些心爱之物,有时还在课堂上偷偷掏出来玩耍。这些新奇、别致的物件,一方面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但另一方面也会转移学习注意力。上课玩这些东西,不仅影响本人学习,也会影响周围同学,这对课堂教学极为不利。

此时,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方法进行制止,如严厉批评,当场收缴或毁坏,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影响课堂学习,严重的还会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当课堂上发现学生玩东西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制止,及时帮助学生收回逃出课堂的心。比如,教师可提高讲课声调,或一边讲课,一边靠近学生,以手势、眼神提醒学生注意,而且态度要亲切,这时学生会愉快接受并将注意力转入课堂学习。课后教师应及时给他分析上课玩东西的害处,教育他分清作息时间,同时要对其爱好给予肯定,教给他收藏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的方法,鼓励他发展个性,勇于探索创新。这样做有益于培养他们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如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已经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为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样重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目前,语文教师要开展综合性学习,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加强研究性学习新课程的系统知识,清楚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内容、实施步骤、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知识。(2)加强网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会上网、会使用计算机。(3)加强科研和指导能力。要熟悉如何指导、启发、诱导、疏导,对研究的过程、方法加强了解,具有设计活动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规范的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4)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要理解学生,加强和学生交流的能力以及协调学生之间关系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自己所熟悉的教学套路,而且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所以,学习方式方法是新型的,教师本身就要不断地研究方法,不断地学习一些现代知识。

二、语文课要上的活,从教学过程看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

1、导语的设计。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一个好的导语对上好一节课起举足重轻的作用。当代中学生好奇心强,得到课本后,立即翻个遍,专拣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学前不愿预习,所以到教师授课时,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的新鲜感了。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导语,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教师每次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学生上了几节课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催眠曲。特别是语文,学生自认为课本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沉寂的局面。使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千斤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悬念的运用。根据中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悬念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可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过程:“忌之-恶之-愈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揭破而杀之。从而使学生明白杨修因恃才放旷、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而招杀身之祸。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3、知识的迁移。语文课要上的活,从教学内容上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有的教师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文章,不善也把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讲授新课时,应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前沿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词语句式的联系,文章体系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风景风情的联系,典型事例的联系,写作技法的联系,理论观点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时代背景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的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气勃勃的。

由此观之,采取新鲜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上好语文课的目的。

三、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在语文的知识能力方面,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积累了一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为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心理学上的分析,学生智力发展高峰在初、高中阶段。而智力正是构成学习基础的能力,中学阶段确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期。另外初中阶段又处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像钟摆一样强烈的动摇特征。因此,在这时期里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就容易接受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机不可失”。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掌握上语文学习方法上。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他们改变笨拙的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困难的,要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毅力,摸索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过程,因而,一开始由于学生的不适应,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会有一段暂时停顿时期。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不要被暂时的困难蒙住眼睛,要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方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巨大作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得有或大或小的目标,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的目标虽然朦胧,但是他们肯定知道是为了自己能和别人交流,能运用字、词、句写好作文,以及能提高自己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与辨别的能力。

学习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是定的太高太大,学生就会对所定的目标望而却步,丧失达到目标的自信。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给学生的目标千万不能定得太大太高,让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迈向大目标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就如五年级语文后面的日积月累,那些知识点都是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智慧,但是你让学生一下子记下来很难。所以,设课程设置时一个单元就放那么四五句、五六句要需记背的名言名句。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1、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2、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3、关公赴会――单刀直入。4、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5、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等等。这样几句几句的记忆,对学生来说不但好记,而且也没有负担,因此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

二、设置情境课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而早已走出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老模子。对小学生而言灵活、愉快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多方面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所以,精心设置情景课堂,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比如,我在上《翠鸟》一文,讲到第三自然段写翠鸟行动的敏捷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一段理解困难。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翠鸟行动敏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等等词语和句子。甚至有些同学还能看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句子,可见他们对翠鸟行动的敏捷,有更深的理解。学生能做到这样,做为老师我们再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走近翠鸟的感觉,他们看到翠鸟活了、飞了,也能看到翠鸟的动作是那么敏捷。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同时,品出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精炼,而且也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了课文的美。

三、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走进课堂对教学来说有利有弊,利用得当能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色、光、声、画,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用法不当,只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浮躁,甚至有些学生把多媒体当电影看,当广告看,更本集中不了精力来学习。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利用好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多媒体,调动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课文《再见了,亲人》,如果你直接对着课文讲解,很难讲清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有多么令人感动。如果运用多媒体,找一些有关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朝鲜人民的战役,以及他们临走时在路口、在街边和朝鲜人民挥别时的情景,学生就会一下子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四、走进生活,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让学生从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而且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学发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以及语文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加他们学好语文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考察,让他们寻古揽胜,了解古今,并把一些关键的东西做笔记记下来,为写作文积累切实可靠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些贴切近生活,又有趣的实践活动,他们就会对语文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增加对语文的兴趣,以及产生学好语文的愿望。

如何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语导或悬案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的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和接近学生的经历与生活,因此老师应该多角度的转换教法,使他们更深刻的感悟生活,让他们自由的施展个性,多角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下去,学习的驱动力自然会逐步增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个成语故事、唱一首歌、猜猜灯谜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来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视美育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美育渗透,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教渗透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一是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二是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三是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四是言行揣摩,领会形象美。五是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 。六是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进行知识探求的源源动力。只有充分激发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不是一种负担,才是孩子们内在的一种享受。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喜好变化快,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对汉字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愿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思想单纯,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教学中的汉字用“幼圆”的形式来表现,这样他们可以有一种亲切感,汉字的学习就好像是他们在和汉字交朋友,这样他们的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语文教师要顺应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从生活的实际来出发,巧妙地设计各种情景,让孩子们对教学充满兴趣。

四、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

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例如,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特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启发学生:黄继光为什么不用石块去堵敌人的枪口,而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五、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联系在一起,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可见,学习中提问与思考是何等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