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高考作文如何开头

高考作文如何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时间紧迫的考场里,高考作文或许难求通篇皆妙,但开头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篇添彩,“凤头”生辉,定会使你的文章夺人耳目,出类拔萃。那么高考作文如何开头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高考作文如何开头】

一、开篇点题,简洁明快

写文章的最终目的就是说明一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高考作文同样如此。因此,文章的首句或者开头几句话就要明明白白地摆出自己的观点,说明全文的中心,清晰明了,直奔主题。

例1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

解析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亮明观点,快速入题”,开头就能紧扣中心,统领全文,所以开头行文十分关键。例文论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语言洗练准确,有气势和力度。

二、巧妙引用,彰显文采

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开头,可以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中心突出,发人深思,更能彰显文采,为文章加分。

例2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热切仰望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望热切的脸。(2005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明月,照着我们的脸》)

解析 引用的关键首先是要“准”,一定要完全理解引文的内涵,确保能与文章的主题吻合。第二点是要“巧”,引用的时候切忌生搬硬套,简单罗列,而是如例文一样自然地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将名篇名句化入自己笔下为我所用。

三、故事先行,鲜活有趣

鲜活的故事比长篇大论更能说明问题。如果想使文章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不妨在文章的开头写一两个小故事,既借助故事导入话题,引出论点,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例3 当28岁的欧拉仅用两天时间就将几位数学家几个月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完美的证明时,举世震惊。但年轻的他却十分平静,他早已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他深知自己为此付出的心血。

当斯坦梅茨仅用三天时间就使数名工程师几个月也不能修好的机器重新启动时,整个工厂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却平静地说:“这一切源于我几十年的积累。”

是啊,有的人成功看起来只是源于运气,但在那出人意料的成就背后,却是包含了他多少辛勤的努力。这样看来,一切又是在情理之中了。(2006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偶然?必然!》)

解析 应当牢记引用故事的目的是为全文中心服务,所以在故事之后,要及时写明其中揭示的道理,进而摆出自己的观点。另外故事要有代表性,不可以采用太过生僻无人知晓的事例。最后一点是注意文笔要简练概括,不能占用太多篇幅,以防喧宾夺主。

四、正反设问,发人深思

设问是为了引起注意,引人思考,进而导出文章主旨。适当地运用正反设问可以大大深化文章的内涵,加强行文的力度。散文运用疑问法可以委婉深刻地表达思想感情;议论类文体运用它,可以便于展开议论或树立对立面,揭露矛盾的本质,阐述正确的观点,批驳错误或反动的立论。

例4 根是什么?根是游子对家的思念,根是绿叶对土壤的眷恋。那么我们的根是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对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根又是什么呢?是《诗经》,是《楚辞》,是长城,是秦俑。(2001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把根留住》)

例5 人人都热情洋溢地表示要爱护花草树木,但真正面对花中捷径,能有几人绕道而行?

人人都慷慨激昂地陈述要坚决打击犯罪分子,但真正面对凶残暴戾的歹徒,能有几人挺身而出?

人人都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廉洁自律,但真正面对糖衣炮弹的诱惑,能有几人洁身自好?(高考优秀作文《说谎脸不红》)

解析 正问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摆明自己的看法。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这里要注意的是学习以上两篇例文中多种修辞手法并用的特点,设问和比喻、借代、排比等其他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后效果更佳。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开头】

一、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排比句在推进文意、营造氛围方面的功能是其它修辞手法所无法比拟的。排比也被称为对句法、平行结构或平行构造。它是利用两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词、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提高可读性。文章开篇就用排比,可以在瞬时蓄积起强大的情感力量,激起读者的共鸣。

例1:心灵如山,爱心是径,随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心灵如海,爱心是帆,扬帆出海,方知海之壮阔;心灵是歌,爱心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美妙;心灵是云,爱心是风,风起云涌,方知云之飘渺。(2008年山西省优秀作文《爱心是心灵的一泓清泉》)

点评:这位考生深谙应试之道,开篇连用四个“心灵如……爱心是……”的排比句子,营造了诗意的氛围,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彰显了学生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2:2003年,那一场没有硝烟的“非典”战争,我国人民凭着坚定的信念战胜了;2007年底,突如其来的冰雪席卷了南方众多省市,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战胜了;2008年,大地无情地一次震动,时间被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但大地无情人有情,我国人民依然团结奋斗。凭着必胜的信念,让人们的心不再颤抖,让人们以足够的爱和勇气来战胜这场震灾!(2008年陕西省优秀作文《我们的信念,我们的选择》)

点评:作者运用排比句,列举了近年来中国所经历的三次困难。这样的开头既体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又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折射出理性的光芒,引起阅卷教师的共鸣。

二、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文章是用来表达个人观点的,高考作文从认识论的角度讲,首先是在考查考生对文题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否符合逻辑、符合社会规则。用问句开头在表达文章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上可以说是占得先机。因为人的大脑在潜意识中就有一读到问句就要自然而然地去思考的习惯。所以。一个高质量的、直击话题内核的问句不仅可以显示考生的睿智,还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诱使阅卷者的思维顺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

例3:有没有那样的恬淡。所遥望的远方“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有没有那样的潇洒,“人独醉,月倚墙,是当初谁最疏狂”?有没有那样的诗意,“春风不解,行人面”?自然。诠释着生活中最纯净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简单和不凡。(2008年重庆优秀作文《在自然中生活》)

点评:文章一起笔就连用三个问句,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自然”的思索,让我们感受到“自然”是生活中最纯净的美。这样的入题方式,简洁却分量十足,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例4: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2008年上海优秀作文《他们》)

点评:通过四个设问,引起读者对外来工子弟的关注,启发读者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外来工子弟的同情与关注。

三、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文采。

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其中一项就是考察作文的文采。引用名言警句,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权威性,也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一旦考生有了应用名言警句的意识,就能很容易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轻轻松松获得发展等级分。

例5:《孙子兵法》中的第一篇《始计篇》,孙子这样写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其主张为退而进之,这种似退实进的思想,往往是取胜的最佳妙计。(2008年新疆自治区优秀作文《退而进之》)

点评:名句要用好,用到位。本文考生在文章开头引用《孙子兵法》,提纲挈领,同时也体现出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这就自然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例6:“只要有一线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的努力!”温总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时刻回响在我耳边。他的行动给了我信心,他的话语激励着我勇往直前,让我面对高考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不轻易说“不”。相信自己。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百万考生能题名。(2008年广东省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作者一起笔就引用温总理在抗震救灾现场指挥时掷地有声的话语,把阅卷老师的思绪一下子就拉到了救援现场,非常贴切地表现了“不要轻易说‘不’”的观点。

四、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入题,巧设悬念。

故事总是吸引人的。与成千上万篇议论文和抒情散文相比,有悬念与故事情节的文章显然更加耐读。而在编述故事的过程中。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则更能吊起读者的胃口,使阅卷老师产生一种迫切的阅读欲望。

例7: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时她带着它;吃饭时她总会翻一下它;晚自习时,她会在上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呢?一定也会捧着它。这本笔记本里写着什么呢?好奇心催促着我去了解。(2008年江苏省优秀作文《好奇心》)

点评:这个开头设置了两个悬念。一、她是谁?二、这本笔记本里写着什么?这两个悬念就预示着下文肯定有一个特别的故事,于是读者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例8: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儿为“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经常赤着脚遍山地跑。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2008年福建省优秀作文《浸泡过的陈山楂》)

点评:作者通过回忆。写出童年生活的美好。这样的叙述式开头在记叙文里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入题快,不事张扬,平实道来,自然而然地扣紧了题意。

【写好高考作文开头的方法】

一、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与主题相关的事物,先列举其他的几种事物,用它们来衬托主要的事物。这种方法可以使核心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使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更加明确,使文章的中心得到有效突出。

如2004年甘肃等省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一篇名为《走在你我他的世界……》的作文的开头是这样的:

雄鹰看到蓝天的广阔,便振羽高翔,自由而高傲;飞瀑看到峭壁的险绝,便一泻千仞,流银泻玉,灵动如龙;海燕看到巨浪的汹涌,便引吭高歌,乘风破浪,大气蔚然。人若是只看到自己,便如那墙头的浮草,轻浮浅陋,如那草原的孤鹿,寂寞而时时有被吞没的险情。上帝造人,繁衍万世,生命中不仅只有你,而是还有他、有我。人之为世人,也绝不仅仅只有我,请不要忘了这个七彩世界里的你我他。看到自己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

这个开头先写雄鹰、飞瀑、海燕,用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排比句来衬托人,进而引出主旨:“看到自己看到别人,你的世界会更精彩,生命中阳光也会更灿烂。”不仅文气充沛,文情并茂,而且入题快,点题巧,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二、排喻法

在《考试说明》中,“发展等级”的第三条――“有文采”的具体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这里明确提出了对修辞手法的要求。其实,写好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借助修辞手法。而高中生最熟悉、最擅长的修辞手法,大概就是排比和比喻了,因此,可以考虑用排比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好文章的开头。

如2005年广东省以“纪念”为话题,一篇名为《芬香永存》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那轻轻 摆的柳絮像是您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您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您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这篇文章写一位失去母亲的女孩在悲痛之中,坚强地用具体的行动(“变乖了”、“更关心妹妹了”、“把头发留长了”)来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思念。文章的开头,用了四个比喻构成排比句,前三句用“柳絮”、“星星”、“红霞”来描绘母亲的形象,第四句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比作“霏霏的细雨”,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而生动。这样写,既增强了表达效果,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悬念法

孟子为文,其妙之一就是善于引人入彀,而他的言辞技巧,主要就是设置悬念。悬念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通过设问等方式,提醒读者关注,引导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兴趣。使用好了悬念法,可以使文章产生挡不住的诱惑,让读者觉得不读不快,不读是一种遗憾!

(1)2004年河北等省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一篇名为《信他,抑或自己》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裹身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穿栖在信息交织如网的时代,面对每天如潮的语言,我们该相信谁呢?信他,抑或自己?

这个开头用设问的方式,开篇点题,简洁明白,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2)2005年贵州等省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一篇名为《指间沙》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掬起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指间残留着沙粒。是丢弃它,让手指洁净如初,还是保留它,当作永远的记忆?

这个开头以“沙粒”巧妙设问,引人思考,很有启发性。“丢弃它”即“忘记”,“保留它”即“铭记”。全文紧紧围绕“有时,我们需要忘记;有时,我们不能忘记”展开,告诉读者:忘记痛苦,忘记忧伤,忘记失意,忘记烦恼;同时,不能忘记美好的回忆,不能忘记他人的恩情,不能忘记历史。

四、质疑法

质疑法就是通过对他人的观点、看法的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方法对比鲜明、针对性强,既能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又能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这种方法通常要用“有人说……”、“有人认为……”、“也许你认为……”之类的表述方式。

如2006年,北京市以“北京的符号”为题,一考生作文的开头是这样的:

每次漫步于平安大街,我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两侧灰墙间夹着宽宽的马路,仿古的屋檐下,卖的是琳琅满目的外贸商品。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在保护北京的文化遗产,是在留住北京的符号。而在我看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要留下的是真实的,能够向后人诉说的历史的符号。

这个开头先指出“有人”的错误观念,再用“而”字一转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伦不类的符号不如不要,要留下的是真实的,能够向后人诉说的历史的符号。”文章写到了蕴含着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四合院,表露出对北京的符号流失的痛心。文末的呼告:“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们要尽力留住祖宗传下来原汁原味的建筑,更应该留住我们心里那代表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情感真挚,发自肺腑。

五、警句法

一个开头,如果警句迭出,自然会妙语惊人。警句法就是引用、化用别人的名言警句或者自己提炼出精当的语言来做文章的开头。这种方法由于语言内涵丰富、能以一当十,因此,它不仅能精炼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使文章文采飞扬,飘逸出浓郁的书卷气息。如:

(1)2005年江苏省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一篇名为《闲读山水》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这个开头前一句浓缩了材料中的信息,后一句化用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简洁明快,却意蕴丰富,奠定了全文的立意基调。

(2)2004年福建省是从几个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中挑选一个人作为话题,一篇名为《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的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个开头,借用李清照《声声漫》中的名句,通过残败、凄凉的意境,暗示了主人公薛宝钗的悲苦命运。而文章写的恰好是薛宝钗在宝玉出家之后,独守空房、艰难持家、抚育儿子的孤独、相思、愁苦和哀怨。

【高考作文开头技巧】

一、巧用题记,先声夺人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好的题记无疑就装饰了“眼睛”,让“眼睛”美了起来,“美目”传情,通篇生辉。一个好的题记语言要优美,内涵要深、要广,才能耐人寻味,令人赞叹。考场作文,为了引起阅卷教师的注意,有时,我们可以用题记来巧妙地点明文章的主旨,也可以巧用题记来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福建高考优秀作文《那年,青春无痕》用“青春的萌动来临了,那便是心上生花,长草”作为题记;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灵光一现》用“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作为题记。这两篇文章的题记都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二、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这种方法指的是在文章的第一段就点题,或点明题目,或揭示中心,决不拖泥带水,转弯抹角,而是干净利落,简洁明快、直接切题。

如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知足常乐》的开头“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开头就摆出论述的中心,切题迅速。

三、先言他端,再亮正论

这种方法与前面一种相反,先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从这个观点的其他方面说起,有点类似比兴的手法。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

如四川高考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的开头“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文章开篇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赴眼底,动人心弦。在紧扣话题,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悲惨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四、引用入题,起点高远

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做开头,可以为文章主题的出现营造出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中心突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其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

如山东高考满分作文《蔷薇?故乡》:“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蛐永远不会败落。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引用名言点明题意,在哲理中展开行文,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五、巧用修辞,增加亮点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修辞是语言的味精,在文章开头,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可以给人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高中生对修辞手法非常熟悉,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呼告、顶针、对偶、夸张等,开篇修辞,就等于给文章戴上了一顶花冠,必能收到光彩夺目、明艳照人得效果。

六、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急于想知道谜底。

如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的开头这样写“为什么?两个人都上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奶奶每隔几分钟就喊一次爷爷的事情,原来这是奶奶对爷爷的独特关爱方式。所以说,巧设悬念的开头独具吸引力,是吸引阅卷教师眼球的好方法。

七、阐释破题,引出正论

这种方法,即从题目或题目中的关键词解释开篇,由此引出文章的观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通过诠释概念来挖掘其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

如优秀作文《“勤”与“嬉”》的开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的捷径在于勤奋,而荒废则在于贪玩,这里‘勤’和‘嬉’是条件,‘精’和‘荒’是结果,我们要‘勤’而不要‘嬉’”。作者在开头解释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我们要‘勤’而不要‘嬉’”这个论点,简洁明快。

八、疑问难忘,出奇制胜

这种方法,即作者开头提出问题,或回答,或不回答,引出观点或引入议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有没有那样的恬淡,所遥望的远方‘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有没有那样的潇洒,‘人独醉,月倚墙,是当初谁最疏狂’?有没有那样的诗意,‘春风不解,行人面’?自然,诠释着生活中最纯净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简单和不凡。”文章一起笔就连用三个问句,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自然”的思索,让我们感受到“自然”是生活中最纯净的美。这样的入题方式,简洁却分量十足,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