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训练混声

混声发声法就是无论唱哪个声部、无论节奏的变化快慢、音色始终统一没有痕迹感,并且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结合的密切。今天给大家分享了如何科学训练混声,赶紧来看看吧!

如何科学训练混声

如何科学训练混声

把以前学的歌唱方法全扔掉,坚决不主张用原来的真声,从头学起,学习小假声,先找位置,一般用哼鸣练习,声音比较小,没关系,肯定它是对的。然后用假声喊京剧“衣”时变为“于”,用音名声,不要怕虚、怕小,这个声音唱起来轻松多了,小可以变大。多做仰卧起坐和跑步锻炼,加强呼吸支持,打开喉咙,把位置放进洞洞里,声音肯定大。声音一定要坐在气上,打开通道,声音大了,再放到位置上,声音就亮了,大而松通的声音就发出来了。

还有一个绝招是,念歌词时先用假声念,如《康定情歌》歌词: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用京剧青衣的声来念,青衣是混声,高位置,而且还亮。先别急着唱,多念几遍,直到念对了再唱。唱时用青衣念白声唱,虽然比真声小一点,但唱得舒服多了。这样学着轻松,喉咙不用劲就出声了。世界上最正确的歌唱方法是轻松,唱起来舒服。多做仰卧起坐,增强腹肌力量,再加上天天练唱,打开喉咙,把声音放到鼻子后面的洞洞里,不久音量就大了。由于位置运用正确,声音也亮了。练习混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高音问题,用真声唱高音再高也喊不到G,若用混声再加上位置唱♭B没有问题,要想走专业路线,一定要学会混声。

混声还有一个比例问题,低声区真声多一点,假声少一些;中声区真假声各一半,但也不是那么准确;高音用假声的比例要大,女声全用假声问题也不大。笔者认为,混声就是真、假声混合问题,真声加假声,假声加真声,这个问题需要长期艰苦的练习,不能看急。从教师来讲,混声解决关键是破,破坏真声唱法,重新建立科学的混声练声法,用假声念歌词,达到用假声唱歌。在假声中加人真声唱,按照以上方法学一个月混声就有了。美妙、好听的混声是要长期练习的,混声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方面,不解决是不行的,一个好的歌者,中、高、低音全要有。

什么是混声

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当音高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需要用到假声,但又不能片面地全部用假声,随着音高的变化,真声和假声的比例也必须随之变化。当男女高音演唱的高度超过了真声区域,进而发出一种真假声混合后的高位置金属声音,我们称之为混声。这种高亮的金属声音绝对不是通过对声带的挤、卡、拉、扯(硬喊)所达到的高度,而是由声带到达了定的高音区位置时,通过闭合(即声乐教师或歌唱者常说的关闭)的方式发出来的。

混声是声乐的重要技巧之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才可以让这种声音高亢而完美。发混声时发声器官的其他部位也必须积极配合,除声带闭合外,口腔开度、横膈膜的支持、喉结的位置和面罩共鸣等都至关重要。有人说混声其实就是唱京戏小生经常用的高腔,有人说混声其实就是咽音,有人说混声其实就是花腔女高音的高音点,有人说混声其实就是海豚音……声乐学术界的争论很多,我不评论,不管这种声音是什么称谓,只要你轻松科学地发出来并正确运用了,你就是对的。

如何科学训练混声

混声的训练技巧

(一)建立正确的混声歌唱概念

通常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习惯用“真声”(胸声)和“假声”(头声)这两个概念来划分声音的状态,实际上,正确的歌唱状态是将这两种声音融合为一种固定的声音模式即“混声”歌唱。在混声的训练过程中,要做到整个声区的连贯统一,就需要以中低声区为基础,然后在胸声中混入头声,高音中带些胸腔共鸣,低声区保持高位置歌唱,即“低音高唱”,这样既能使高音听起来不虚,低音听起来不白,从而使整个声区保有统一连贯的音色。

但对于大多数初学声乐的歌唱者而言,要做到上下声区连贯没有“坎儿”是需要长时间历练的。初学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歌唱时声音不统一、换声区“打架”,甚至出现在特定的那几个音上突然暗淡无光,声带搭不上劲儿,变得虚空无力,声带与气息显得失去控制的情况。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声音位置和喉头位置安放问题,以及口咽腔打开的状态、声带运动的比例等因素造成的。混声训练的目的就是在声区机能转换的时候,平稳而不露痕迹地将这些“坎”过度掉。

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对于初学者,不建议刻意用一些术语来暗示学生换声点的存在,更不能以个人经验给学生谈换声区应注意的那几个音,因为每个歌唱者的嗓音条件和声带机能构造都不尽相同,教师切记不要提前暗示学生某种问题的存在,最好是等学生在历练的过程中自己暴露问题,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便是,否则,有可能本来不存在的问题反而被先入为主地引导出来了,这样容易对受教者造成心理压力。

(二)采用“低音高唱”的训练方法

“低音高唱”就是保持声音高位置的训练方法 , 换成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唱低音时也保持住唱高音时的位置,即声音的“高位置”安放 , 这一点对于中低声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高位置”安放,中低声区的声音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跟高音区衔接的时候就不能够获得连贯统一的声音。声区之间就会脱节,这样声音就很容易出现打架的现象。在训练的过程中,头腔共鸣起到了融合真假声的作用。要做到真声不完全真、假声不完全假,还必须做到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合理运用。在整个发声练习中,需根据音高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三个共鸣腔体的使用比例。

女高音要特别注意“a1、a1、bb1、b1这四个音,因为对于绝大部分女高音来说,安放好这四个音的位置是获得连贯统一声音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从 f1开始逐渐混入假声的训练方法。

“低音高唱”就是保持声音高位置的训练方法 , 换成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唱低音时也保持住唱高音时的位置,即声音的“高位置”安放 , 这一点对于中低声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高位置”安放,中低声区的声音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跟高音区衔接的时候就不能够获得连贯统一的声音。声区之间就会脱节,这样声音就很容易出现打架的现象。在训练的过程中,头腔共鸣起到了融合真假声的作用。要做到真声不完全真、假声不完全假,还必须做到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合理运用。

在整个发声练习中,需根据音高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三个共鸣腔体的使用比例。女高音要特别注意“a1、a1、bb1、b1这四个音,因为对于绝大部分女高音来说,安放好这四个音的位置是获得连贯统一声音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从 f1开始逐渐混入假声的训练方法。

(三)采用“哼鸣”的训练方法

“哼鸣”是歌唱教学中较为常用的训练方法,在初学声乐时,为了避免学生刻意去唱响、唱亮而过度用力或猛烈地冲击声门而发出紧张刺耳的声音,国内外许多声乐教育家都主张用“哼鸣”来做引导训练。“哼鸣”分为闭口哼鸣和开口哼鸣。在意大利有个说法是: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

很多歌唱家,拿来曲子先哼鸣一遍,然后再唱,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整个声音置于面罩共鸣之中,将声音统一起来。由于哼唱声带用力较小,声音徘徊在声鼻腔和鼻咽之间,声音较易集中。因此很容易体会到面罩的共鸣,有助于音色的统一。

须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做开口哼鸣还是闭口哼鸣,喉头都一定要稳定,胸部要放松,气息自然地沉落下去。一旦找到面罩的共鸣感,就逐渐将这种感觉慢慢地延伸到 A、E、I、0、U 这几个元音上去。切记,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哼鸣同歌唱发声一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种保护嗓音的、便于集中共鸣位置的良好途径。

掌握好哼鸣的要领,能有效地帮助歌唱者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和协调统一的声音位置,避免歌唱者在没有正确发声方法下过度用嗓带来的嗓音危害问题等。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做示范练习,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努力帮助学生找到“哼鸣点”的位置,这样,便有助于声音的统一,从而达到无换声区歌唱。

(四)混声训练中的喉咙打开与气息支持

作为声乐教师,我们常常对学生说“打开”。究竟什么是“打开”呢?对于初学者来说,“打开”这个词是相当抽象的。若从发声的机能原理上给学生讲,学生难免会觉得艰涩难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验“打哈欠”的感觉。

“打哈欠”实际上就是一种放松的感觉,学生可以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体会到歌唱时喉部的基本状态,此后,教师只要提到“打哈欠”,学生便能迅速找到这种放松的状态,这对歌唱者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告诉学生横膈膜的作用原理以及怎么样在气息的支撑下“打哈欠”,如果学生能正确领悟“打哈欠”、横膈膜的作用和气息的支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作为声乐教师给学生说“打开”才有意义。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