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电视谈话类新闻采访技巧

电视作为先进的大众传媒工具,现代文明生动直观的载体,在传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增强记实效果,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达到编导者本身的创作目的,在众多的电视表现手段上,电视采访已成为编导者重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下面是电视谈话类新闻采访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谈话类新闻采访技巧】

电视谈话类新闻采访技巧

人物专访是一种定向明确的采访报道方式。因采访的关注点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内容,所以需要记者提出有份量、有内涵而且吸引受众的问题,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要对采访人物的生平、职业活动、主要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等等都有所了解,这样有备而采,才能够更好地完成采访工作,做好新闻报道。

2009年7月,第29届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一行来到呼伦贝尔,参加《思想草原》文化之旅讲座。接到采访任务后,记者为做好蒋效愚人物专访,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当了解到蒋效愚曾作为北京知青在内蒙古插队10年,在采访中便以此为切入点,与蒋效愚共同回忆插队的美好时光。他对此次采访十分感慨,说来到呼伦贝尔就如同回到故乡。采访过程非常温馨感人。

记者在新闻事件中做专访,要围绕事件本身进行提问,以求获得更多的信息。事件专访的对象应是当事人、目击者或对事件发表看法的人,社会问题专访选择的对象则应该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一定研究和见解的权威人士,这样才有一定权威性,新闻说服力才会更强。对于采访记者来说,要针对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找出事件本身亦或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专访给受众一个解答。

例如,每年呼伦贝尔市人大政协两会结束后,《呼伦贝尔新闻》通常要推出系列访谈节目。访谈的对象包括各旗市地方领导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等,通过记者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提出受众所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保等问题。因这些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的交流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学术性,所以让受众能够接受、信服,而且这种环境中的人物专访要比消息类的报道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入、更细致、更具有新闻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经常面临和采用的是现场快速采访。现场快速采访目前已经成为电视报道的一大特色,做好快速采访也就成为锻炼电视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快速采访对象是随机选择,不允许进行冗长提问,问题不能太深奥,得到的回答比较零乱,它要求记者在做快速采访时把问题分清门类,将问题与事件与环境相结合,采访结束后还要将采访到的内容进行条理化处理。

由于被采访对象是在不同的场所接受采访,所以回答问题往往会比较随意,或者比较情绪化,这时记者就要迅速判断哪些话符合新闻本意,能够在新闻中使用,哪些话过于个体意见发表,不能够在新闻中使用,而且一名记者还要在这种快速采访中明确缺少哪些内容,应该及时补充或者重新选择对象进行提问。

【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一、善于向采访对象提问

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让当事人张口说话,让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呈现和还原事情的真相,同样是记者进一步核对和厘清事实的过程。提问采访对象在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中经常被运用,且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这里主要探讨设问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使用。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或者明知故问,以使对方放松戒备,或引发对方思考、回答,从而获得或证实已初步掌握但没有肯定的情况。

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提问,最通常的提问方法被分为两种及“开放式”和“闭合式”。

1.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在就是我们对待不同的群体要使用不同的提问的方式:

(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2)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

(3)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4)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二、学会观察采访对象

(一)观察的作用

1.有助于记者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新闻报道要真实准确,需要新闻记者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新闻观察活动,可以使记者减少口述或者书面资料这些中间环节,直接从新闻事实源那里取得第一手材料,从而能够比较有效地保证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增强新闻事实的说服力。

1.有助于记者直接获取生动、形象的现场材料和细节材料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记者要有能看到准确细节的眼力。斯诺在《彭德怀印象》中的细节描写就很传神,如他捕捉到在看文艺演出时,彭德怀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到小号手身上的细节,确实有“以一目而尽传精神”的效果。

(二)观察的对象

1.现场观察。现场是新闻事实存在的依托和表现形态,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新闻现场。现场观察是记者以眼为主,各种感觉器官同时运作,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一致的采访形式,现场观察是一种无声的采访,是采访中一种重要的形式,要求记者在观察中善于发现现场的新闻闪光点,不断发现新闻信息,挖掘新闻事实。记者在观察现场时,只有留心观察对象的“动态”和细节,才能把观察的事物看“活”,看出特色来,写出的报道才会生动、感人、富有“立体感”。

2.人物观察。(1)观察人物的外貌。对被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声调举止等外在特征进行认真地观察。这样写出的报道才能使新闻人物跃然纸上,以形传神,给受众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2)动作和语言。人物有特点的动作和语言是许多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抓住这些动作和语言,把它们呈现出来,不仅能充实、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且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三、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心理

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记者和采访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两者之间都感觉很陌生。因此,也容易让被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距离感,并难开金口。作为有经验的老新闻工作者,他们一般不喜欢单刀直入,而是想方设法和被采访对象套近乎,让对方感觉到眼前的记者很和蔼可亲,值得信赖。如此一来,对方没了距离感,谈起问题来也自然会滔滔不绝了。记者在采访时应该精神饱满,内心保持倚马可待的状态,沉着地应付采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邵飘萍曾对记者的外观做出如下要求,“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乍一看上去,这似乎只是对记者仪表的规定,与心理“控制”不沾边。但实际上,这种仪表上的要求正是为了缩短受访者与记者之间心理距离,使受访者对记者有好感,使对方有安全感,这样才能畅所欲言。

四、做到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

所谓“控制”,据《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上解释,即“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改变条件,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种确定的方向发展。”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访问,而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来对对方心理产生“感应”,达到影响和改变对方行为的目的。

在采访过程中与被访者进行心灵沟通,一方面可以使被访者放松心理戒备,稳定情绪,阐述新闻事实。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可以引导谈话的方向,不会让采访对象随心所欲地说。记者要用建议、劝告等形式,以语言文字改变对方的态度,从而改变其某种行为。邵飘萍认为,在访问过程中,记者应“不表采访之意,对事不持己见,争取对方议论,对其表示高尚的敬意。在谈吐中纵有误差亦不说破之。”

【电视采访的一般方法】

一、生活式采访

就是在正常的生活氛围中进行的采访。它既可以是见面时的寒喧,也可以是款待时的对话;既可以是餐饮中的问答,也可以是行走中的访问。这种采访方法,就是不打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正常的生活秩序,被采访人一边进行着正常的生活过程,一边接受采访。观众将在一个连续的没有中断的生活过程里倾听采访内容。这种采访方法,易于创造良好的情绪气氛,使观众感到亲切和谐,真实自然。

生活式采访方法,对于编导者来说,一是要侧重于对具体拍摄位置的精选,以保证实拍准确顺利地进行。二是要准备好生活问话与采访内容的有机结合。对于被采访者来说,只要在完全的生活状态中接受采访就可以了。那么,生活问话和手中的生活动作,将缓和并冲淡被采访者面对镜头的紧张拘谨,以致思维的中断与错位。使采访在一气呵成中顺利地完成。比如,在拍摄电视片《古城孝媳》(市级二等奖)时,去采访一个孝顺媳妇。因为是突然去采访,这位孝顺媳妇在家没有准备,在一种完全生活化的状态下进行了采访,采访十分成功。

二、工作式采访

就是对被采访者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就是在不打断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被采访人一边工作,一边接受采访。观众在倾听采访内容的同时,将通过画面语言进一步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加深对人物自身的理解。这种采访方法,易于展示工作中的环境,通过环境来强化采访内容。

工作式采访方法,对于编导者来说,一是要熟悉采访人的工作,以便在采访时进一步塑造人物。二是要熟悉被采访人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好地实现场面调度。三是要处理好工作内容服务对采访内容的关系。要求被采访者,在工作同时,首先接受好采访。同时,也要象平时一样进行工作。这样就容易消除在采访的间隙里,被采访人不适应境头的感觉。比如,在拍摄电视片《诚信福源》(市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时,对几个技术人员进行采访,都是在他们操作机器的过程中完成的,收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间隙式采访

就是对被采访对象在工作、学习、生活的间隙里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对被采访人来说,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不受直接干扰的情况下的一种采访。这种采访方法,有利于被采访者专心志致地接受采访。同时,这种采访有利于表现采访的环境背景。如会议间隙采访时,便能展示会标或仁义规模,体育运动间隙采访时,便能展示项目内容和具体环境等等。

间隙式采访方法,对于编导者来说一是在内容上,要抓住人们关注的重大主题或时事问题。二是在时间上,要抓住各种间隙的暂短的时间。三是在对象上,要及时捕捉到能说明问题的人物。对于被采访者来说,重要的是坦露真情实感,谈出切身感受,绝不可官话连篇,粉饰夸张。比如,我们在拍摄电视片《俺爹俺娘》(市级二等奖)时,为了抓拍主人翁王素云为老人做饭和喂饭时的一些细节,等到中午进行拍摄。当王素云给老人喂饭时,开始进行采访,她有感而发,谈得十分真切自然。

四、坐立式采访

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停顿下来,以坐立的姿势进行采访。这种采访方法,大都是做了准备的采访。这种采访形式庄重、内容专注、易于双方操作。坐立式采访方法,对于编导者来说,一是要详尽准备出拍摄提纲。二是要在采访中充分调动镜头语言,尽量使画面摆脱呆板、生硬的视觉感受,尤其应调动恰当的镜头运动方式。三是要使采访内容准确、语言到位。被采访者应避免象啃稿子一样回答问题,也要避免坐姿或站姿过于正规,因为这样会增大导演的痕迹,影响采访效果。坐立式采访,适合于严肃主题和重大题材,也适合于对上层活动的采访。坐立式采访对编导人员来讲,要注意画面的景深、构图及色彩的搭配;同时,要注意前后画面的组接,以提高片子的质量。

五、走动式采访

电视采访的一般方法

就是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走动中完成采访。这各采访方法,往往是边走动边采访,看上去比较自然不刻板,还能给人一种流动美的感觉。同时,由于人物的运动,环境和背景又在不断变化,可以减少观众的视觉疲劳。

走动式采访方法,对于编导者来说,一是要设计或熟悉采访中的运动路线,便于场面调度。二是要防止环境噪声对人声的影响,保证采访中的声音质量。要求被采访者在走动中回答问题时,要符合两人交谈形式。走动式采访,更多地用在对突发事件的采访,用在社会新闻的采访,也用在跟踪采访等方面。走动式采访对编导人员来讲,要恰当地运用运动镜头,其景别一般都以中近景为主,还要考虑被采访者携带的物件应与其身份、地位、工作性质及所处情境相符。

六、单人式采访

就是对单个人的采访。一般来说,这咱一个人一个人地单人采访方法,是一种最普遍地采访方法。它能使观众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被采访人身上。观众将从被采访人的服饰、举止言谈和现实环境中,深化对采访内容的理解。单人式采访方法,对于编导者来说,一是要考虑到如何处理长时间的访谈画面,包括对于内容相关的画面的插入。二是要处理好简化背景,减少场景转换等问题。要求被采访者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外部形象。同时,回答问题要简洁精粹,准确真实。单人式采访,不受采访内容限制,可广泛用于电视采访中。单人式采访对于编导人员来讲,应注意选举好采访对象,特别是选好被采访者的语言,即符合编导要求的采访内容,以保证采访质量。

七、群体式采访

就是在一个时空中,对两人以上的群体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虽然在电视采访中并不多见。但又确是对采访内容的强化和突出的一种好形式。它能使一个问题、一个事件、一个结论、从多方面、多角度在同一个时空里得到阐释或印证,获得比较圆满的效果。群体式核计技巧,对于编导者来说,一是提出的问题要简洁集中,且不可繁杂冗长。

二是拍摄时镜头运动要跟上被采访的对象,防止漏拍。要求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要简练精粹。我们在拍摄电视片《追梦》(市级二等奖)时,有一个让学员谈训练感受的群体式采访镜头,要求每人只回答一句话,大家回答的很精彩,也很深刻。群体式采访适用于单一主题、单一事件的电视采访。群体式采访对于编导人员来讲,应注意被采访者的情绪,一般不应特意挑拨被采访对象,特别是不应在人群中舍近求远而影响整个采访的情绪气氛。

八、即兴式采访

就是编导者对当时场合里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常常是引发全篇的种子,启发编导者直觉思维的灵感。虽然它有时不易构架起全篇,也不能成为全篇唯一的采访形式,但往往能引出精彩的内容。我们有一次去拍摄市里指定的电视片,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老抗战”这个典型人物,于是,只用半天时间就拍摄创作了一部电视片,该片的成功完全根源于即兴采访。

即兴式采访方法,对于编导者来说,一是知识面要宽厚,生活基础要扎实,对周围事物要敏感,也就要有很好的修养。二是不要怕麻烦,舍得吃苦受累,乐于大胆创造。要求被采访者,敞开思路,放开交谈,其内容留给编导者制作电视片时遴选。即兴式采访适用于电视采访中的任何内容。即兴式采访应以精彩的采访内容为前提,而后再考虑是用在原先设计好的电视片上,还是用在根据即兴采访内容,重新结构新的电视片中。

【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技巧】

一、电视策划概念

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所谓策划,就是记者对自己的采访行为进行优化和选择,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材料的事前准备活动,即对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串联起来的过程。

记者访前的新闻策划,是报道新闻的策划。它包括报道题材、报道主题、报道规格、报道规模、报道方法、报道步骤的确定和与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采访是新闻策划已定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按图索骥”。

二、策划制定的原则

(一)策划要以调查研究做基础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电视新闻采访规律是在采访活动之中逐步总结渗透得到的。一切凭空想象都是有根据的,策划可以根据想象未知的还未进行的事件,但也要是合理合情的推断,是在掌握充分事实材料之后进行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有浅极深、由近及远的思考、判断、选择,它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混合方向。同时在平时调查研究的积累当中,我们会不断的探索出策划的规律。所以,调查研究必不可少。

(二)策划必须遵循新闻规律

电视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的分支,采访要遵循着新闻的规律,策划不能盲目的无中生有的制造新闻事件。比如有一家电视台,为了调查社会上人们是否乐于助人的情况,派一名记者装扮成一个过路人,假装自己的手机没电了,又想与家人联系,然后问路人借手机用一下,用隐藏的摄像机拍下人们对陌生路人的态度,这种对观众和行人都不真实的采访计划,即使真的拍到了什么,也是违背新闻规律的,不值得提倡。

(三)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策划出的方案应该对具体的事物是可以运行的。制定出来的不能是闭门造车,是应该由经验比较丰富的记者来完成。只有经历过各种场合的记者才能胜任的在策划中预测策划方案是否可行,避免策划出的方案与现实的采访风格风马牛不相及,也防止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以及情况变化所带来的停拍。在整个的拍摄制作进程中,有很多因素是意想不到的,但是我们的策划要尽量的把能想到的合理化,增强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没有可操作性的策划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电视采访策划主体

(一)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

编辑部是电视新闻采访的指挥中心。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采访机构把编辑部作为报道运作的核心机制。记者不能单兵作战。电视新闻工作是系统化的、协同化的采访方式。而编辑部是这一采访方式的统一指挥调度和采制新闻的系统和集体。

编辑部对新闻采访的宏观策划,就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制定这一时期的目标和方针。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方针进行的重大选题部署和采访安排等。如果没有编辑部的统一部署安排,仅靠单个记者和摄制组是不可能完成一期出色节目的。而且,在当代的新闻运作当中,采访的内容也同样离不开编辑部的策划而独立存在。

(三)电视记者完成的采访策划

编辑部的指挥作用,不能完全代表策划的完整性,它只是代表整体,而不代表分支。在策划中,还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有记者亲自完成。这些策划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微观,在实际运用中,多用对比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整个采访的切入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策划。这就是记者在实际采访中的优势。是从微观方面独立完成策划的。这可以使现场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尽可能地考虑到,尤其是采访的困难。在很多情况下,策划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想出在困难的情况下拍到第一手原始的画面。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为了获得现场画面,经常需要在策划中绞尽脑汁地想出拍摄的最佳方案。这些策划的内容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采访题材和对象的不同而需要相应的对策,目的是为了取得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四、电视采访策划内容

(一)报道题材与主题的策划

题材,指新闻报道作品所涉及的人、事、物。简言之,报道题材问题,实际上是“写什么”的问题,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科技题材,等等。新闻是客观存在的、无时不在的,天天发生的。而报道是对不可能就发生的事逢事必报、有闻必录。换句话说,报道是一种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进行了选择、加工后的新闻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新闻题材策划,实际上就是报道题材的选择。

(二)报道规模与规格的策划

新闻报道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包含着规格与规模,即事件重大,反映就大;事件小,反映就小。这是新闻报道于社会事件的一般规律。我们称这为“报道适中律”。实践表明,报道规格过高、规格过大,给人一种“炒作”之嫌,效果适得其反;报道规格过低、规模过小,势必造成信息的“流失”,不能满足受众的“新闻欲”,达不到应有的报道效果。“报道适中律”的内涵,包括报道篇幅的适中、报道力度的适中和报道文体的适中三层意思。

(三)采访步骤与方法的策划

步骤与方法是策划的一个重要内容。采访步骤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时序,即任何事物发生、形成都是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先后相连、连续更替的;二是指程序,即在策划方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具体事项。

方法是入门的“钥匙”。新闻策划的目标已经制定,报道的题材和报道的主题已经形成,余下的问题是记者执行和实施,这就是采访方法的问题了。总体上说,采访方法的策划包括宏观的采访方法和微观的采访方法。所谓的宏观的采访方法,是指采访题材、采访路线、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和采访手段的运筹帷幄。所谓微观的采访方法,是指采访的看、听、问、查等具体的手段。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