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变得会说话?

  怎样才能变得会说话?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的问题,就是听到道理是否应该马上施行。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有父母兄长在时要孝顺,应听听他们的,怎么能听到就马上做了呢?”在回答冉有时又说:“听到了当然是要赶快行动起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得在座的公西华大惑不解,问道:“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却截然相反呢?”孔子解释说:“冉有胆子小,平时遇事总是犹豫退缩,所以我说听到了就干起来,是要鼓励他,给他壮胆;而子路胆量大得超过一般人,做事莽撞,所以我说,有父母兄长在时,要压一压,是要提醒他,使他有所退让。”
  这是《论语·选进篇》记载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范例,也体现了孔子说话的智慧一说话看对象,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的说话内容。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当今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说话做事的原则,所参照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还能从一些儒家经典中悟到其中的精髓和奥妙。
  口语表达是人们运用声音和态势语言对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扫描和表达。也就是说,说话是人们思维的物质外化。因此,我们说,说话是一个人素养、能力和智能的一种综合体现,是表达者根据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并辅之以适当得体的态势语言表情达意,取得圆满交际的口头表达能力。
  根据口语交际的构成要素和口才的含义,会说话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在交际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能根据交际意图和目的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来展开话语,同时应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即对应情况而说话。孔子认为口语表达直接面对听众,说话的针对性越强,表达的效果越好,因此,说话的内容、时机、情态都要因具体对象、具体环境而异,有所选择,区别对待。
  2.在交际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语境意识。如果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这种“能说会道”的行为只会引起反感甚至厌恶,不能称之为有口才。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在其知名的《劝学》中曾明确指出:“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急躁),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普(瞎子)。”这说明讲话应随境而发,相机行事。
  3.在交际中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反馈能力,既能准确地接受和理解,又能做出恰当、必要的应对。这是与人交谈中很关键的一条。在口语交际时,说话者不仅要表达,同时还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
  4.说话内容的深浅要与对方的接受能力相宜。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感想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人们说任何一句话,都希望能够对听话人产生适合己意的作用和影响。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听话对象存在看民族、地域、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地位、阅历、文化修养、兴趣爱好、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迥然有异。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口吻说话也应当有所不同。《论语?庸也篇》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意思是说,对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说高深的道理,对中等以下的人就不可以讲高深的道理。可见,说话的内容超过或低于对方的接受能力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再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得意的学生之一,一向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但他说起话来文络给的,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看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应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顿然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说话必须要看对象、看场合,否则。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5.慎言。所谓“慎言”,就是不说过头话。提倡“慎言”,是针对言与行的关系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多闻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就是说,做事情要勤劳敏捷,说话要谨慎讲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压根就不说,如果在言与行实在无法一致的情况下,宁可多做事,少说话,也决不能说多做少,言过其行。
  背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及其内部阶级斗争错综复杂,加上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士”这种阶层的出现。再加上王权发生动摇,人们对“天”产生了怀疑,私学悄然兴起,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在那个时期,纸张还没有发明,文字虽然已经被普遍应用,但书写仍不方便。由于竹简太笨重,帛书又过于昂贵,因此,书面语言的使用范围很窄。在杜会生活的广阔领域里,主要靠口语交流。
  通过言传、耳听、心记来传播文化,交流信息。当时,孔子常常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深知口语表达的社会作用,非常重视说话的艺术,也留下了许多干古美谈。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