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说话要注意场合_说话要看场合

  说话要注意场合_说话要看场合

  场合不同,说的话也应该有所区别。有时候,需要适时地说一些场面话,而有时候,也可能需要赞美一下别人、批评一下别人、安慰一下别人、勉励一下别人等,并注意说话的语气。
  无论在哪种场合,必要的寒暄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礼节或感情上的互通,也许这些话没有特定的意思,但却能表达出说话人的友好态度。寒暄须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对象谐调,如过去人们常爱说“久仰大名”等,现在却很少这样说,一般见面只是打个招呼,说声“你好”等。在公共场合,哪怕你和某人关系一般,也不能让他出乖露丑、丢掉面子。
  一位老教师要退休了,机构为他举办了一个欢送会。与会老师和学生都对他表示了热情洋溢的赞扬,整个会场里充满了动情的温馨气氛。
  这时,一个平常对老教师没多少好感的青年教师突然说:“您哪里都好,就是不太提携我们年轻老师,比较自私……”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不饶人的刺儿,简直让人难堪。老教师的眼梢仿佛被“刺”了一下似的,会场中出现了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
  按理说,这个青年教师说话很不注意场合,在老教师即将离校时,还这么“刺儿”人,确实显得他胸怀有限,不能容人。在退休欢送会时,应该说一些富有情感的得体人情话,哪怕违心地说点儿场面话,于人于己都是很有好处的,何乐而不为呢?反之,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图一时之痛快而说出那些不合人情的刻薄话,只能让人觉得不懂规矩,缺乏交际经验。
  在有些特殊场合下,讲话就需要适当的变通。如果直来直去,一五一十地回答,既让人觉得乏味,还可能得罪人。比如在社交中,出于某些特殊原因,谈话应该有点艺术性,有意制造点偏差。
  邓小平91岁寿诞时,恰好也是外交部的例行记者招待会。有记者问:“今天是邓小平先生91岁诞辰,请问他的健康状况是否有所变化?”陈健马上回答:“变化当然有!他又年长了一岁嘛!”
  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你们一直强调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那么,你们是否认为李登辉是中国人?”沈国放微微一笑,答道:“真正的中国人,都是拥护祖国统一,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
  上述两则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回话,无一例外都没做正面回答,但却又紧承话题,游而不离,没人会说他们答得不正确,反而会称赞他们的智慧和机智。但如果不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的绕圈儿回答会让别人受不了的。

说话要注意场合_说话要看场合
  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既是一种必备的社交技巧,也是一种个人应修炼的素养。如果当着对方的面说出别人忌讳的事情,或者让别人下不了白,这样做,只会让对方生气,让自己多一个敌人。
  有一位朋友,给大龄女青年小宋介绍了一位男士。这位男士长得不差,事业也算小有成就,可就有一点,因为他出过车祸,所以一条腿有点瘸。
  小宋刚见到那位男士时,就非得让坐在椅子上的他站起来,还吆喝说:“你站起来,走几步我看看!”男士听了,有点生气,但出于礼貌还是站了起来,走了几步让她看看。小宋觉得他瘸的不是很明显,表示能接受;可那位男士,却找了个借口离开了,以后再也没联系过小宋。
  朋友知道这事后,责问她怎么这么不尊重人,她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就是想看看他那腿到底瘸到什么程度!”
  小宋在初次和别人见面且事先已知对方的情况时,竟然毫无忌讳地直指对方的生理缺陷,这样做实在太没礼貌、太让人尴尬了。抱着这样的一颗心,难怪男士不再搭理她了!
  说话应该分清场合,根据时间、地点及特定场景说话。场合对交际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决定着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比如,在战场上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宣传鼓动就应该言简意赅,而不能长篇大论。面对敌人的凶残进攻,也许回头向战友招一下手,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上!”这就比大篇的宣传鼓动更加振奋人心,更加有效。
  说话要根据场合和对象随机应变,如果不根据时空和条件进行变通,那可能好心办坏事,让自己麻烦缠身。
  小杨毕业后到一家珠宝公司实习。
  三个月后,小杨向人事总监述职时,特意强调:“这几个月,我兢兢业业,虽然公司规定,出差住五星级宾馆,坐飞机坐头等舱,每餐必到高级餐厅,但我为了给公司省钱,处处节俭,住宿捡最便宜的,吃饭也在路边餐厅凑合一下……”结果,他还没说完,人事总监就沉下脸说:“对不起,你没有通过试用期。”
  小杨委屈极了,但他通过换位思考后发现,也许真是自己做错了。由于自己在机构中勤俭惯了,所以现在依然想给单位省钱,可他根本没深刻了解到这种高层次珠宝公司的行业背景和特有的企业文化。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自己忘了转换角色,忽视了自己在不同场合的身份变化……社交也是如此。你不适合在酒吧里谈纯文学,也不应该在高级餐厅里说薯片和炸鸡,每种人、每种事物都应有各自的位置和象征,不能张冠李戴、惹人笑话。
  说话都是带着一定目的,针对一定对象,在一定场合下进行的。如果脱离上述条件,那么即使说的话再正确、再动听,也不见得能让对方买账。同样一句话,既可能使人发笑,也可能使人恼怒,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来说话。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俄罗斯有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我们在社交中,只要能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听话人的性别、性格、文化层次、背景、心理等因素有的放矢,就能做到巧舌如花,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你的社交生涯更加精彩。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