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据史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早进行质量管理的国家。我国古代不仅重视产品质量,而且早已懂得通过规定所制作的器物的规格大小、原材料、制作方法等,并进行质量检验来确保产品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是很早就有了质量管理。解决质量问题,不外乎有效地利用“人”和“物”两个因素。所谓“人”,主要是指人的创造性和技能;所谓“物”,是指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起初,人们是凭借经验使用这些力量的,中外古代的原始质量管理,基本上都属于经验式管理,没有什么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生产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控制和利用这些力量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成就也越来越大。实践证明,“人”和“物”的有效利用都有个“管理”问题,质量管理就是在不断总结关于利用这两种力量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实践上看,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过4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就是说,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确保出厂或转人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而由谁来执行检验这一职能则有一个变化过程。
  20世纪以前,主要是依靠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把关检验,故有人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泰勒“科学管理”为代表的“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确保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m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有人称之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扩大,检验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并直属厂长领导,有人称之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这种靠检验把关的做法实质上是从成品中挑出不合格品,这确实可以确保产品质量,但却有其固有的缺点,具体说来有三点:其一是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其二是在生产过程中缺乏预防,一旦发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一般很难补救;第三,它要求对成品进行的检验,而的检验并不等于的准确,而且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样做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对于某些产品来说,这种检验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的,或毫无意义的。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由于战争对大量军需品的需要,质量检验工作显示出其弱点,检验部门成为生产过程中薄弱的环节。由于事先无法控制质量,检验工作量很大,军火生产常常延误交货期,影响前线的军需供应。因此,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数理统计专家去解决实际问题,制定战时国防标准。这些标准是以休哈特的质量控制图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中的正态分布“6Q”的方法来预防不合格品的。这些标准使预防不合格品得以标准化。由于这些标准的贯彻,扭转了军品生产的困难局面,工厂中检验人员减少了,生产者既确保了成品质量又确保了交货期。
  由于采用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给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战后,很多公司继续运用这一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期达到高峰。据报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通过国际统计学会等一些国际性组织的努力,战后很多国家都积极开展统计质量控制活动,并取得成效。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手段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不合格品并检验成品的质量。质量的职能在方式上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并预先加以预防的观念。但是由于这个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忽视管理工作,使得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由于数理统计方法理论深奥,所以有人认为“质量管理是统计学家的事”,因而对质量管理产生一种“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文化方面进步很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人们对成品质量的要求更高更多了。过去对成品的要求一般注重于产品的性能,现在增加了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
  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的概念,把质量管理看成是处于较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其中突出的一点是“重视人的因素”、“参与管理”,强调依靠职工搞好管理,质量管理也不例外。
  “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初,广大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主在大公司垄断控制市场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组织起来同垄断组织抗争。
  随着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确保问题。
  由于出现了上述种种情况,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是很难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把质量职能完全交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显然也是不妥的。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许多企业就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质量总经理菲根堡姆。1961年他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仅限于产品制造过程,在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质量管理,并且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个有效的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在运用时各有所长。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逐步由早期的TQC(全而质量控制)演化成为TQM(全面质量管理),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质量不再是仅仅被看做是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是整个组织经营管理的质量。例如美国的“质量经营管理”(Quali-ty Management缩写为QM),欧洲一些国家提出的“全面质量确保”( 'total Quality Assu-rance,缩写为TQA)等。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武器。
  在此情况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相对于TQC阶段而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经过宣传试点,普及推广,到深化提高,从工业企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并在党委、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得到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要形成具有‘!,国特色的质量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同时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
  四、标准推动阶段
  为了实现质量管理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方法的共享,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吸收各国质量管理专家的新研究成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确保技术委员会”(简称ISO/TC176),开展了质量管理技术、方法的标准化研究,于1987年正式发布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随后又把ISO/TC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统称为ISO9000族标准。
  ISO 9000族国际标准是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确保经验的总结,是各国质量管理专家智慧的结晶。可以说,ISO 9000族国际标准是一本很好的质量管理教科书。在2000版ISO 9000标准中提出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这八项原则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不仅限于此。原因在于ISO 9000族是世界性的通用标准,因此它不能代表质量管理的高水平。企业在达到ISO 9000族标准的要求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这就需要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来指导企业的工作。在国际范围内享有很高声誉的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代表了质量管理的世界水平。
  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中体现的核心价值也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其中很多与ISO 9000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一致。除此之外,作为代表质量管理水平的质量管理标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核心价值还有一些超出了八项基本原则的范畴.体现了达到质量水平,实现卓越经营的指导思想。
  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联系的。可以预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必然会更为完善和丰富,从而使质量管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是广州方普培训小编整理的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的学习内容。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