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

1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在问题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在问题的设计数量和难度上要有效把握,体现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究性。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范例教学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3 在数列的复习中,由于高考中的数列问题大多以递推关系式出现,因此我们常常在递推式中取n为n+1(或n-1),通过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到相邻之间的某种关系,使问题迅速破解。这种方法常称递推法,它是解数列问题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方法,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例题的讲评中。通过引导探究,一步步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

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中学数学教学中,在传统观念下的那种“满堂灌”,到现在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满堂灌”。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但提问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而应该是更多地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在探究过程中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其结果往往是“平平淡淡”。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

2

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

设问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的原则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模式,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采用的,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材和学情,充分地考虑教学条件,然后再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设问教学模式的开展不是盲目的,对问题的设计也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紧紧的围绕着教材和课堂讲授内容来进行有效设计的,同时还要确保问题设计的启发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针对设问教学模式的开展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也只有尊重这些原则,设问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第一个原则,就是设问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不是随意的,不是数学老师想出就出,想设计几个问题就设计几个问题,而是数学教师在有效的挖掘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内容,对知识的学习有辅助作用,这就是针对性。第二,就是适度性。这里说的适度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就是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就可以依据学情进行一个问题多种设计,有基础知识的问题,有能力拓展的问题,有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等;其二,就是问题的设计数量是适中,一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在问题的设计数量上要做到适中,不宜过多也不易过少。第三,就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相应的深度,能启发学生联系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耐人寻味,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设问

高中生经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为此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和技能考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和解决。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初中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高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有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元认知来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在开展设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设计,强化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集合》的知识时,对于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从字面的意思学生都可以理解,所以教师不放尝试着让学生回答相关的概念,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有限集、无限集或者是空集。在相关的集合运算问题上:交集、并集和补集等,也可以通过一些基本问题和例题的考察,让学生轻松掌握。

3

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二

要善于为学生“铺路搭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函数图像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2|+1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x,再进一步变形在老师的帮助下画出y=|x|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假如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可能学生就有些困难。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学习。当学生回答不了,思维迷茫时,不失时机地铺路搭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阻碍,逐步开辟思路,掌握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观察、思考,独立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找到了学会的感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如我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上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再比如我在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这时肯定学生不知所措,那再问“请班上个子在185cm以上的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4

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三

找准教学起点,突出教学主体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工作的要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使教学更有计划性,从而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减少无用功,避免教学的低效率现象的出现。 例如,我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就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观察家里长方体鱼缸的形状,学生观察后,表达出了自己观察的结果:鱼缸没有上面,在算它的表面积时,不能包括上面这个面的面积。所以,让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的过程,能更好地把握现实起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数学本质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充分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以便用好、用活教材,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例如在课本中练习题的最后面一两道带有梅花符号的练习题往往“难度”比较大,只有学生能独立解答出这几题。其实这几题并不是难,而是“活”,这也是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面对这类的题目,我们并不是要教学生怎样去算出这些题目的结果,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这些类型的题目。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创设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地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地态度,而不动情感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地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地负担。”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高昂、智力振奋地愉悦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地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对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寺庙,庙里有一个和尚,和尚名叫尔乐,是个教书先生。和尚酷爱喝酒。有一天,和尚要下山,但是他怕小孩子偷懒不学习,就给了他们一个任务:背熟圆周率小数点后22位数字,背不了回来后就要打手心。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问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