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

1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

所谓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供大家参考。

1导入技能

学生喜欢猜谜语,讲故事,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提问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在推进有效教学的今天,探究课堂有效提问,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手段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是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任何信号。

3讲解技能

它是作为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技能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师有无高超精湛的讲解技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教学效果,也影响教学其他环节的实施。课堂教学应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采用恰当的讲解方法。

4板书技能

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也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高超精湛的板书艺术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

5阅读技能

需要教导小学生的,所以你作为老师一定要提前把要上课的文章通读了解,才能更好的更透彻的解释给学生听。

6说话技能

因为是小学的而且是语文老师,所以说话很重要,在很多人的小学时代语文老师都是一个天使的形象,而保持就需要做到:说话轻柔,有耐心,可以一句句的说明学生不懂的问题。还有就是对待家长,也一定要耐心在耐心

7书面表达能力

一定要有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因为小学是基础,基础打好了什么都会很容易的,所以在给学生布置写作或者阅读理解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说明每个地方的不懂的问题,在修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也要把每一个错的点都写清楚写明白。

8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在每次上课前一定要做好该课程如何讲解的教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到方法,不能只是死学,课堂气氛也很重要,所谓寓教于乐。

9结束技能

结束,是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终端,是师生间在一堂课中情感共鸣的最后一个音符,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指课堂在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后,教师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并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方法。

作为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经过从开讲到结束的全部程序,在这一流程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便不称其为一堂好课,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和教师比较喜欢的结束技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归纳式。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总结,梳理讲授内容,理清知识脉络,突出重点和难点,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比较式。比较式结束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意在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练习巩固式。是指教师以学生做练习、作业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学结束时,也常采用这种方式。

讲评式。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可采用讲评式结束教学,它既可以深层次地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演示式。是通过多媒体演示验证,巩固本节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一种结束教学方式。采用电化式演示结束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2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一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技能

(一)语言表达技能,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1.听。听课、听别人讲话仪态端庄、自然, 坐立得体,目光注视着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注意力要集中,不随意插话。具有敏锐的听知能力和思能力,能迅速地辨析、综合所听到的内容。

在见习过程中,听小学老师讲课时,能够一面听、一面观察学生的反应,还要随时将听到的做出简要正确的书面或口头复述。

2.说。在公共场合敢于说话。发言时要稳重大方、朴实自然。做到口齿清晰,节奏鲜明, 轻重适度,语调柔和、亲切, 音量、速度适中, 讲话内容要中心明确,语言干净,不嗦,无“小动作”。要具有应变能力,能够即席发言和简短的演讲

3.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 万字以上,并提出了阅读建议。那么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更应该加强阅读积累,扩大词汇积累量,背诵古代诗词、短文、名家名篇、名作,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作品,并学会制作读书摘要和资料卡片等。

另外,还要提高朗读能力。能用普通话规范、标准地朗读课文,做到轻重适宜,停顿得当,音量适中,能有表情地、生动地再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4.写。一是书写能力。按小学语文常用汉字规范书写。学会运用三笔字( 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写出端正整洁、大小适中、布局合理的汉字。要求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美观。

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避免写错别字。二是写作各种文体的能力。练习写景、写人、叙事、说明、通讯、教育、教学科研小论文等文体,学会创作和改编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学会修改小学生的写话与习作练习。

(二)分析教材的技能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师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教材的能力是教授语文课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文科方向的学生要认真钻研全册教材,明确本册教材在整个阶段的地位,把握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和编排体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每个单元、每篇文章,要明确重、难点,避免平均用力,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尤其是在当前“一纲多本”的课改形势下,更要花大力气深入浅出地了解各式版本的教材, 把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带入到语文教学中。

(三)教学设计的技能

在正确理解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独立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提问、板书、演示、结束等技能的综合运用。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对能否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当今,信息资源的利用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改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

师范生要及时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会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适时适度地运用媒体技术。在吃透课本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美观教学课件等现代教育手段来丰富教学活动。

二、开展教学技能的途径

(一)加强师德教育

必须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有了这份执着的事业心,就会在教学技能训练中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持之以恒地按照既定目标进行训练。

(二)组织开展教学模拟实践

要抓住必修课这个主战场,将教学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主干课上,以微格教学训练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

要充分利用好微格教学设备,将从事语文教学必须掌握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等组成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训练,教师应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查找不足,深刻反思,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提高技能水平。

(三)加强见习和实习的实践环节

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培养学生向专业教师转化的重要过程。要将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安排学生走入小学课堂,充分利用小学教育资源,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要使学生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宝贵经验,分析不良作用。在实践中,坚持“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

同时,要把富有教学经验的小学名师请进大学课堂,为学生讲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实践,真正做到优势互补、以研促教、互动衔接,使毕业生能够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毕业后缩短教学适应期,以尽快融入到教学中来。

3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二

一、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教育

语文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即“文道结合”。

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出色品德的熏陶,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上(大桥)一课时,我是采用步步深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我问:“汽车、火车、轮船是谁制造的?”学生回答:工人制造的。老师再问:“工人叔叔不但制造汽车、火车、轮船,还可建造许多大型的建筑物。”

此时,出示南京长江大桥挂图,并介绍: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00多米,要是步行得一个多小时,至今已有二十九年了。它是由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一座大桥。它高大、宽阔,充分显示了我国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感染,道德情操得到了熏陶。

针对学生不专心,上课爱做小动作的现象,我把《小猫钓鱼》一课作为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小猫三心二意地钓鱼时,连一条小鱼也没有钓着,后来,一心一意地钓时,就钓着一条大鱼。经过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做事要专心的道理,使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好动的不利因素,逐渐在学习中克服掉。

二、必须重视趣味教学

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尤其是识字课。由于识字课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时也较没有兴趣,单靠老师强输硬灌,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而要使学生能与老师配合,就必须想办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我便常常采用直观教学法,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或自己制作教具,采用实物演示、游戏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用“这边......那边......”一词造句时有困难,我就把事先剪好的一些小动物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很快就能随着我的演示说出较完整的几句话:这边是鸡,那边是鸭;这边羊多,那边羊少;这边羊多牛也多,那边羊少牛也少等。

三、必须十分重视说写训练

低年级同学识字少、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思维能力也较差,因此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要使学生能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教学重点,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如(人、口、手)一课,可在完成识字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几句话:我家有几口人,我的小手可以做什么等。

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说话,既可巩固对字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课文练习进行说写训练,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结合课文练习,让学生口头描述: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它借到了吗?为什么?还可以根据课文中动物的不同特点,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如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等,让学生先说后写。

由于练习的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从而也完成了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语言这个质的飞跃,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必须十分重视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训练

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很粗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观察和判断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学习<回声)一课,由于回声比较抽象,单靠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文,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我便在课前先让学生在新楼房里大叫一声,学生们听到楼房里也回荡起同样的声音,然后,再让学生观察用石头击起的波痕碰到障碍物荡回来的现象,再进入课文的学习,学生们普遍感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却有着如此深奥的道理,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与判断的重要性。

对刻舟求剑和称象两文,我则让学生思考:在船舷上刻记号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曹冲的称象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并加以引导:宝剑落水后会沉入水中,而此时船是在行驶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剑与船是否同步;同样是在船上刻记号,曹冲则能达到目的。

曹冲的目的与求剑的目的一样吗?这时,我提醒同学们,曹冲是求重,求重时船是静止的,只要石头使船沉到与象相同的记号,就可以通过石头的重量求得象的重量;而求剑时,船是在运动的状态下,船停后,记号位置的水,早已不是剑沉时的水了,当然就捞不到剑了。由此,让学生们懂得了要善于思考、推理事物的变化并从中得出科学的论断。

五、培养敢说,激发兴趣

学生初次回答问题,因紧张而导致讲话断断续续,会出现摸头发、摆弄衣角等现象。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多指导,可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复说老师说的话,直到讲完整才允许坐下。

对一些重要、较深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推举每组一人代表发言,使学生都有机会说,通过几次锻炼之后,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对于他们的发言要多表扬,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讲完,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对差生稍有讲得好的语句,即使只用准一个词,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以此激发兴趣。

4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三

一、导入的技能

常用的导入类型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解析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准确凝练的文题有着画龙点睛之妙。从讲解和分析文章题目入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一方面可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要旨,领悟作者的精巧构思;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密切关系。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一文,教学时可以这样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后,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课文的题目‘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指‘书目’。

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向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让我们一起仔细阅读课文,看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这样的导入,直截了当,清晰明确。一开始就能围绕课题提出一些揭示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思考的火花。

2、提出要求,明确方向

好的语文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但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而且也要让学生明白。在导入中,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可以使他们有强烈的方向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更好地控制自己,朝向目标努力。

3、温故启新,自然过渡

叶圣陶先生说过:“既要温故,又要知新,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和体会,效益绝不比上一篇来得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4、变换刺激,引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许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都注意从多方面变换刺激,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有的利用挂图,有的观察实物,有的实际操作,还有的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等,形象直观,学生乐于积极思维,学习成了饶有兴趣的乐事。

5、情感熏陶,创造佳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在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即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形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妙。

这种类型的导入,重在感染,以景动人,以情感人。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通过新巧的构思,运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无边的哀思。

诗人深情的呼唤融合着热情的讴歌,使得这首诗意境壮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这首诗,首先教师就要创设佳境,渲染气愤,缅怀周总理伟大、光辉的一生,从而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

6、投石激浪,巧设悬念

教师从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问上来,这是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师所问的范围,往往以课文为中心向外辐射——或就作者、就文章的出处发问,或就内容发问,或就题目发问,或就文章的语言形式发问等等。

凡所问,都有一定的思维强度,给学生留下悬念,激起胸中思考的波澜,以为进入新课作铺垫。

二、提问的技能

课堂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是难以进行下去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问答。因此,教师只要掌握了提问的教学技能就有了课堂交流的基本工具。在课堂教学的展开阶段,教师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策略就是提问。

(一)提问的功能

提问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已有研究证实学生对教师引导的问答活动参与程度最高。这是因为提问教学包含听和说的活动,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相对与读和写,听和说更有激发作用。

出色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感应场,才会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而这种教学感应场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课堂提问促使活动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生感悟状态的变化,促使其思维运动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课堂气氛而形成的特定场。

因此,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感应场,而要形成感应场,就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感应力。

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比如,一篇课文,为什么这样开头而不那样开头,总有作者的匠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总结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

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活跃性和灵活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好的问题总是针对课文的语言、结构、主旨、要素等提出来的,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教材知识。

即使在那些看来似乎无疑处,教师如果能抠出问题来,也会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比如《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生字难词,学生容易一眼滑过。

如果请学生阅读后解答:“前面并无句子,这儿为什么用‘也’?不用这个关联词行不行?阅读全文后,请你把文前的潜台词补上,说明这样表达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看来平实,但作者跨洋渡海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生活的厌恶与鄙夷深寓其中。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不仅对作者离开东京赴仙台的思路能加深理解,而且体会到文字中饱含的爱憎,感受到作者胸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激荡。

第四,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学生要回答教师提问,就必须回忆所学的有关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思考,这就给学生对学习任务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提供了机会。

教师要对学生回答做出某种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有时还会修改、补充学生的回答,使之完整、准确。师生问答通过练习和反馈两个过程。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二)提问的类型

布卢姆将全部教育目标分成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这样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主要是针对认知领域来设计的,因此,我们就按学生回答问题的这六个层次的认知水平,将提问划分为六种类型。

1、“知道”层次的提问

“知道”的特征是记忆,包括再现和再认,这两个过程都涉及到对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信息的回忆。因此,这种层次的提问,只要求学生用大脑中记忆的信息来回答,是最低层次的提问。

2、“领会”层次的提问

“领会”注重的是对有关信息的转化,使信息变成更好理解的形式。领会有三种行为:(1)转化,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问题;(2)解释,学习者在头脑中对储存的信息进行了重新的整理、排列,并理解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3)推理,学习者能根据某一陈述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或预测变化的趋势。

3、“运用”层次的提问

“运用”涉及到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检查学习者是否达到运用水平时,通常给学习者一个新的、从没见过的问题,学习者必须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能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使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是“运用”的特征。

4、“分析”层次的提问

“分析”是比“领会”和“运用”更高水平的学习。“分析”注重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清楚地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分析通常要求学习者解释复杂程序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组织的,或一些物体被组合在一起时,能产生什么特定的效果。

5、“综合”层次的提问

“综合”是指创造性地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独特整体的过程。这一水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习者的创造行为,因为它要求学习者创造一个过去没有的结合体。

6、“评价”层次的提问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有关的信息(观点、作品、方法、程序等)作出合理的判断。正如创造性是综合的特征,价值判断也是评价的特征。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发问的策略

问题要清晰。问题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保证高认知水平问题的适当比例。最近的研究结果倾向于证明高认知水平问题对学生成绩有积极作用。针对目前课堂低认知水平问题比例较高的实际,应提高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但并不是说高认知水平问题越多越好,低认知水平问题也有其价值。

与语文学习有关问题的发问频率应维持在较高水平,把学生的注意组织在与语文学习有关的问题上。

2、候答策略

教师发问之后,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等候3—5秒钟,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将学生停止说话至教师开始说话(理答)之间的间歇保持在1—3秒左右。如果教师在叫答后(尤其是非自愿回答者),学生没有说话,教师也应等待,直至学生给出实质性回答;或请求帮助,或要求教师进一步解释所提问题本身,或直接说“不知道”。

当然,有时在班级教学情况下,等候时间会对课的连续性造成威胁,这时可以适当缩短等候学生回答的时间,及时采取理答行为。

3、叫答策略

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是叫答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固定型式(如座次、学号、姓氏笔画等)叫答,或者把班级分成小组,小组里学生共同商议答案,教师随机请各小组的某一位学生回答。

4、理答策略

学生回答不同,教师的理答策略也应有所差异。

对于学生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首先要表示肯定。如,点头;说声“对”、“是的”;重复学生的回答。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者追问一个问题,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还是在背答案。但在课堂节奏较快的情况下,第二步可省略。

当学生回答正确,但表现出犹豫不决时,教师也要先对回答予以肯定,如说“对”、“是的”;而后解释回答正确的理由或答案得来的具体步骤。这可以帮助回答者本人和班里的其他学生加深对正确回答的理解。

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教师首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学生,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或对问题重新措辞。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要转向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

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教师在采取具体措施前先要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明显是由于粗心或口误而造成回答错误,教师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继续教学。

对由于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教师可依次采取探问、转问和重新教学等处理策略,以便学生得到正确回答。探问的形式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运用比喻启发诱导或问答有利于回答原问题的一个新问题等。

学生有了正确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向全体学生再次明确正确答案。

三、收讲的技能

1、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机机制的中心。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辐射,这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收讲也不例外。

通常情况下,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用包蘸着情感的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教学高潮。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在讲完一节课的内容时,通过设置悬念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或诱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展,这也是一种收讲的方法。

3、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回顾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理清其线索,使它变为更利于记忆的形式,这也是一种收讲的方法。

4、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如果说“升华情感,引起共鸣”的收讲方式在于以富有感情的言语、音乐等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品情感的和谐共振的话,那么“点评议论,提高认识”的收讲方式则重在以富于思辨色彩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理性思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一感性,一理性,二者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5、布置练习,巩固所学

这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收讲方式,虽然朴实,却很有效。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