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也是锻炼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读为本

阅读课就是读书课,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下的看书读书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实践,要以读为本。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实现。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


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要让学生主动地读,自觉地读,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必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

三、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感,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次的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记忆,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注重课外

一是加强课堂内外联系。阅读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电脑或者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授课过程中穿插相关文章,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实施拓展性阅读。

二是加强校园内外沟通。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去参观、访问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家长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开拓视野,增广见闻。

三是加强学科之间融合。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阅读材料中必然包含有社会、经济、自然等等相关知识。这就使得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与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等课程的教学形成密切的联系。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一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

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

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

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

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

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

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七、重辩论。

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

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如一教师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各自代表“苹果”、“花生”,然后根据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

辩论分为三次,第一次说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谈当前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答辩精彩,气氛热烈。最终大家统一认识: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对社会有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激活童真、回归自我、学做真人”的目的。

八、重读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

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

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二

一、树立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既然阅读不仅仅为了写,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呢?这就要从社会对阅读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文章学的目的出发,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从语文知识出发,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

然而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

不学会读,我们就无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就不可能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就难以被学生掌握。

那么阅读课又该如何体现出阅读的特点呢?新课程标准明确地给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

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也只能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显然,以上所讲的内容应该是阅读课要教给学生的最基本的内容。阅读课不但不是"写作"的附属物,它的意义比写作更深远。更重要的是,这些阅读技能的掌握它关系到阅读者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关系到阅读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加强联系,克服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思想

要克服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因此,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至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能否当堂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能否进一步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并非很重要。学习文学作品,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也是很正常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学生的学习,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课如果能上到这种程度,那就算就是成功了。

所以,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三、大胆革新,把新大纲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 ,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 , 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 ; 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 掌握文章表达方法 , 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重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为此矗立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 一 )- 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同 , 所以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 ; 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 , 甚至“突发奇想”;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 , 为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另行设计等。

学生在阅读中 , 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 , 甚至创造意义。

(二) 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 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 无时不有。因而 ,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 , 培养语感 , 发展思维”。

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 ,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 , 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 第二学段不少于 40 万字 , 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 字。

这些都表明 , 在“大语文”教育观念下 ,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课内阅读固然重要 , 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阅读二三十篇文章 , 即使 篇篇倒背如流 , 所得又有几何 ? 所以 ,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 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 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 , 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 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 三 ) 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 提高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形式 , 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创造性阅读有不同的层面 , 能超越作者、超越文本 , 是创造性阅读的高级层面。小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的体验。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 , 但“我”还不知不会 , 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 , 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

在阅读中 , 文本中的世界与周围的世界比较对照,读者、作者及文本中的人物比较对照,既理解了作者 , 也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 受到情感熏陶 , 获得思想启迪 , 享受审美乐趣 , 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

阅读过程成为今日之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我的过程 , 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初级层面。小学生能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万丈高楼平地起 , 创造性阅读只能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三

一、语文课程的价值——变“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孩子的情感是善良的。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

过去,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难看出,教师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谢科红老师的《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的释放,态度得以充盈的体现。

老师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进行小组讨论、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评一评,这些不正是在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三、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笔者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笔者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

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

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

四、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还是手段,都是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鸟,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

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

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