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1

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那么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语文教学要表现生活

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所以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通过现实的情景去对比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这就为教师讲课达到形、声、色结合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许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语文。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

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这个画面演示的整个过程就是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中沉醉,心灵与“春天”碰撞,自然也就理解了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会印象深刻,自己还会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想象,这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语文情操。

三、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悟生活

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学科,能够体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课文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的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抽象空洞,结果是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寓德于教”呢?

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要想在现实教学中切实做到并取得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忌“大”、“空”,应从小处着眼,应与生活联系。如苏教版第七册《虎门销烟》一文,通过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在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或上网查找林则徐的生平和毒品的危害等。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现实进行探讨: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吸毒,吸毒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应该如何阻止毒品的漫延?这次课程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文学的品味,还是一次人格情操的教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动手描绘,美化生活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发挥想象画一画,多动口,用美丽的语言描述这些景物,让优美的文字倾注于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又会别有一番景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许多其它的活动,例如通过一次春游让学生对比眼前的春天是不是跟书上写的有相似之处,或者让学生按照文本编一些小话剧等。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就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课外活动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自己的意识……”儿童的生活是最美的,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教师要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实物,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更感性的认识。

2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营造乐学课堂

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沟通式探讨”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平等沟通的过程中,对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沟通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例如:我在讲授《将相和》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互相讨论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几个故事?理清这层意思后,老师再和学生一同讨论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在理清文章线索后体会文中的人物性格,我的本意是让同学们对蔺相如的精神进行点评赏析,学习他那种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还有他的爱国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想到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蔺相如的某些精神在今天不合时宜。”

当时大家都一愣,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比如他忍让的精神,在今天来看,用在生活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一味忍让,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听完他的话,我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识时,要一分为二,要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这样的教学方式正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更懂得生活。

2、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是“中国田鱼村”、“联合国村”、石雕之乡……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让学习过程多元化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音乐气氛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应对复杂的生活:介绍商品需要语言智能;想象绘图需要空间智能:根据不同的资源设计相应的促销方式,使它成为畅销的商品,需要数理逻辑智能:与不同的顾客沟通,需要人际智能。由此可见,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综合素质。

4、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招领启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他,他在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能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而完全没有枯燥学习的感觉。写完后,选择学生的好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于老师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但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同学们帮助。”由此展开“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拓展了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3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

识字是学生生活的需要,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生活进入到识字教学中,使识字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一段生活内容,实现识字教学生活化,才能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蜡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发抖!”我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有的说:“它们真勇敢!”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蜡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了,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你们再看它们又在干什么吗?”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对了,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不要把小动物吵醒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  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吐真言、抒真情”。如教学《生命桥》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羚羊在濒临绝境时所作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我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说起:“同学们在平常生活中注意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举手回答各自的见闻:“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

“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在生活情境的铺垫下,我便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了:“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老羚羊以牺牲自己来保全小羚羊的逃生,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又是何等伟大的抉择!”在随后的朗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多了一份悲壮,多了一份赞叹,读得真切感人。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而实现的。

三、习作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倡导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记录什么,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系列活动,如“感悟秋天”,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

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通过这些系列活动,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每当我欣赏着学生的系列习作,就被那浓浓烈烈的生活气息、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天真烂漫的灵性所感动,这样的习作训练才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了。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棵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再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门即可观察山山水水,领略家乡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还有《火烧云》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火烧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采用“生活化模式”展现文本资源

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1、把课堂“搬进”生活。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参观。在超市里,教师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认识商品及商品标签,把不认识的字记下来,回到学校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这样不仅学生认识了许多字,而且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班集体更加团结。

2、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在来学校的路上,把不认识的字写下来,来到学校之后,在班上互相交流,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三、作业生活化

21世纪是知识爆炸时代,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文打交道。教师可采用创造性地生活作业,使学生大量识字。

1、借助书籍识字。儿童喜欢看故事书、小漫画等,教师可开展每周一节“我会说”展示课外阅读课,鼓励学生多识字,多阅读,不仅提高识字能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2、借助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识字。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要求家长让学生看电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屏幕上的字。这样,学生不仅仅认识了大量的字,而且也获得大量有效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借助生活情境识字。教师可要求家长带学生上街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广告牌上的字,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建立友谊,增进人际互助、谅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小学生拥有自由的心理空间。创造人际间良好的关系和环境,能为儿童的社会交往、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美国的帕特里克对比实验发现: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感受性强,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文知识与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形成活跃的班级气氛。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法;同学之间友好合作的交往可以使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学生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小学生年龄相近,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爱好,便于互相启发,相互实现认识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共同实现认识发展。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怎样让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