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如何评价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如何评价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教为了不教”,“教无定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生气、多一些人文的气息,在每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上,本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原则,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培养出会思考、懂学习的学生。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

1.过分追求课堂的完美。目前,各种各样挂着新课标名目的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开得如火如茶。整个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学环节井井有条,无可挑剔,可谓完美无缺,听者仿佛在观赏一场精妙绝伦的节目秀。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导演兼主演就是教师,学生则是群众演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生成,看不到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即使有师生互动的环节,也让人感到不自然,学生过分“聪明”。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这样的课太唯美,干脆拍成影视,但对教学来说简直遥不可及,无任何收益。

2.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模式,改变了教学的行为和学习的方式。与此同时,稍有不慎,它的弊端也凸显出来,会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游移于文本。但我们发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确实被过多、过滥地使用,甚至有的课不需用,教师也要画蛇添足一番,以显教学手段先进。有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不精心研究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把课件当成板书,以此作为减轻自己教学负担的一种手段;有的教师把课件作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法宝”,试想,你的课精彩,还是声形并茂、惟妙惟肖的动画更有吸引力?这样,课还怎么上?现在的各种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清一色的多媒体课,而且课件的制作越来越复杂和繁琐,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只有是多媒体课,才意味着新课改了吗?

3.过分追求课堂的气氛活跃。从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以来,不少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师生、生生互动,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至上而下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评课者以此为标准,上课者也趋之若鹜。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游戏、课本剧、各种表演等令人目不暇接,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师生互动热火朝天,气氛空前活跃。但透过喧嚣,学生对文本理解了多少,学生对知识建构了几何?还不好说。

让学生重视读书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语知、阅读、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写作能力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 发现自己的个性优势,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评价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上进的自信心,降低了他们的志向水准。相反过度的表扬,活跃气氛的背后冷却了学生的竞争冲动,廉价的表扬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有一次学习《孔乙己》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说续写。有一位同学想象孔乙己被一恩人搭救,并在恩人相济下开了个酒店。我让该生读了他的续写,并指名几位学生进行了点评,之后,我先给予一定肯定:“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然后我便转变评价态度:“但小说主题不突出,没把握住原著精神,也不能表现孔乙己的人物性格。若能在续写时多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才能表现出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主要要素”。评价中我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又不乏真情,让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之心。

于真情鼓励、赞赏中促进学生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启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教师在评价时要懂得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地位,使教学达到情之互融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课堂上,教学的客观赞赏评价不仅给学生注入兴奋剂,释放学生潜能,而且弘扬学生个性,使学习成为快乐有趣的活动。记得在学习鲁迅散文《风筝》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题。学生纷纷发言,热情很高。我顺势鼓励:“大家都能从文章内容的理解中把握主题,我希望同学们能联系自己实践谈谈认识。”就在同学们认真思考之时,我偶然发现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投向我,低头又抬头。这是一个性格内向、基础不太好的女生。

我猜测她一定有话要说而又担心说错。于是当她的目光再次与我相接之时,我送给她一个激励的眼神,示意她主动发言。终于她站起来了:“我觉得风筝是自由的象征,风筝能在空中飞翔,而弟弟手制的风筝却被毁了,这表明弟弟的内心自由的天地也被毁了。因而文章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这确是一个创新的认识!”我情不自禁地赞叹。我把握时机适时表扬鼓励:“张燕同学有着一颗敏锐的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且能够主动发言表现自己,真是一大进步!希望以后更大胆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把更多更好的见解告诉我们,大家说好不好?”话未完就赢来了一片掌声。后来,该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大了。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爱生──励性评价的基石

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罗素的这句话更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很难想象,一个眼里总是看着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没有半点喜爱、平时对学生一味“高压、打击、训斥”惯了的教师,某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激励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恐怕学生只会把这种激励误认为是一种虚伪、一种讽刺或人格的污辱,更抵触教师、甚至仇视教师,个别的学生也许还会产生过激的言行吧。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的重要手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即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 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发挥同学之间的互评作用,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美国一位名叫海伦的教师,在教育后进生效果不佳时,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再把每个学生的优点集中起来,抄在一张张小卡片上,分发给每一个学生。

学生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这张并不起眼的小卡片,让优秀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也使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后进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海伦的学生中有位叫迈克的青年军人──―这个当年因上课捣蛋而被老师用胶带封住嘴巴的学生,后来还把这张卡片带到了越南战场上。 他阵亡后,人们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那张因折叠、磨损而破旧的、有的地方还被粘贴过的卡片,那就是由同学们评述而由老师亲手抄写的迈克最好品行的卡片!由此可见,同伴间的激励,更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