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倾听胜于言谈

倾听胜于言谈

生活中不是话说得越多越能劝慰人,有些人愿意倾诉,作为朋友,你就要选合适的时间地点,慢慢创造机会让他倾诉。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倾听胜于言谈

倾听不是简单的沉默。倾听首先要做到的是忘我,在讲话的过程中,要完全抛开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想法意图全部搁置一边,用真诚的态度全身心投入,无条件提供帮助。这样,被安慰者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觉暖。

而且谈话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插话,一定要让他将情绪全都宣泄出来。

一般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或抗拒时,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合适的做法,被安慰者有时候仅需要安慰者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另外,对于被安慰者所讲的内容,全部要用支持性的话语。默认他说的全部是对的,错的地方也要不加理会。倾听过程中,如他主动问到,你可以讲自己的经历。当然,一定要简短。而且你所讲的内容一定要比他的境遇更差,“我曾经……也慢慢过来了。”你如果能成功地让他说上两个小时,那就基本没事了。

在整个安慰别人的过程中,听比说重要。一颗失落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不是滔滔不绝的你的长篇大论。聆听是“心心”相惜的过程,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晓梅被部门经理劈头盖脸地狠批了一顿,回家后向丈夫诉苦发牢骚。

最令她感到郁闷的是,那项出错的工作根本就不是她经手的。但在她刚想辩解两句时,就被领导以“不要给我找借口”给噎回去了。

这样的事情,丈夫实在不知该从何劝慰,于是只有耐心地听老婆诉说了。丈夫想,或许说出后她心里会舒服不少。

其实类似的问题,相信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曾经遇到过,因为“没有任何借口”已成为了人在职场的一条行为准则,任何的解释和说明都似乎多余,甚至是狡辩。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

美国者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档访谈节目中问现场的一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看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后,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回答:“我会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的时候,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时,两行委屈的热泪从小朋友的眼里夺眶而出,让林克莱特觉得这个小朋友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了一个天真而真挚的想法。

我不知道现场那些笑得东倒西歪的观众,在听到小朋友最后的回答时,是什么样的一种表情,会不会为自己“幼稚”的笑感到惭愧?

在此我只想说一句:让我们多一份把话听完的耐心!

林克莱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在现场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时,仍然能够保持一份倾听者应有的亲切和耐心,让我们最终听到了这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

扪心自问一下,在听别人诉说、解释的时候,我们听懂了他说的话了吗?或者,我们让他把话说完了吗?

相信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即在下属、学生或子女还没来得及讲完事情的缘由前,就按自己的经验大加评论,甚至是批评和指责,过早地作出想当然的结论。

于是时间长了,下属懒得对领导反馈信息,学生懒得与老师交流,子女懒得和父母说话。这时沟通障碍出现了,原因并不是我们说得太少,而是我们听得太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听”比“说”更重要,因为倾听是沟通的桥梁。

沟通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多一份倾听的耐心吧,给人一个表达的机会。不要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去打断别人的话语,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或许你会发现事情与你想像的截然不同。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