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要说得太满

古人云:“处世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为人处世,切不可说极端的话,做极端的事,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对措施。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话说绝了,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说话要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才能进退自如。
话不要说得太满
某地一家国有企业曾经有一批“请调大军”,对此,新来的女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她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我也怵头。但领导让我来,我想试一试,希望大家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儿走!”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女厂长没有坚定地表示决心,而是“我也怵头”;她没有把话说绝,而是“我想试一试”;她没有正面阻止人们调动,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儿走”。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女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她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荡的语言中感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结果,这个工厂像是一个得了狂躁病的人吃了镇静剂那样恢复了平静,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强了信心,失去了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一般说来,要想不把话说绝,有以下几种情况和方法可供借鉴:
1.不可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
赵晓和同事因为某些工作上的小事而起了争执,弄得两个人很不愉快,赵晓向她的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的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话还不到两个月,她的同事就晋升为她的上司,然而赵晓因为当时话讲得过重,只好另谋他就。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有自信、有实力的人。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要把话说满,因为凡事先做到总比先说到强。更何况世间事,总有许多种可能。
2.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
没有什么是尽善尽美的。因此,评论一件事,一个人,应力求全面,切忌仅凭个人喜好。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
3.别人的请托不可以轻易接受
当你试图帮助某个人时,不要“保证”,应代之以“我尽量”“我试试看”之类的话。李琳的小孩要上初中了,想进入一所好机构,肖红在与李琳的闲谈中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主动请缨,说自己认识教委的人,和他们很熟,而且话说得很肯定,还告诉李琳不要再找别人了,她肯定能办成。于是,李琳就把“宝”全部压在了肖红的身上。哪成想,都开学了,肖红也没把事情办成。可见,帮人做事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否则,既耽误了别人,也让自己变得没有诚信。
4.注意回应上级的措辞
上级交办的事当然应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之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话。这样说话能显出你的谨慎,也为自己留出了后路,上级会因此而更信赖你。事情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某公司新研发了一个项目,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下属王玥,问他:“有没有问题?”王玥拍着胸脯回答说:“没有问题,放心吧!”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地说道:“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保证”已有些反感。
5.不要盲目下定论
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不妨含糊一些,不能盲目地下定论。如“可能是这样”“我也不太了解”等。比如,一些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或议员的质询时,都偏爱用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这些非肯定字眼,表明了发言者的成熟和慎重。
总之,如果你想在社会交往中更有人缘,就要记住“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这样既给别人留下了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微妙的,切不可像有些人那样说起话来直来直去,做起事来一根筋。做人要有弹性,说话、做事也要留有余地,这才是性格成熟的体现。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