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换一种说法

换一种说法,就换了一种意境。语言的魅力在于可以将其任意“包装出售”。若想能卖个好价钱,适当地用“新瓶装旧酒”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换一种说法呢?
如何换一种说法
清朝乾隆年间,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一名叫做诋毁的和尚。人如其名,这和尚聪明机灵,又心直口快,常常议论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少不了对一些朝政指指点点,而且有什么说什么,想讲就讲,想骂就骂。后来,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杭州,听说了此人。乾隆心中十分不悦,暗想:天下敢有如此狂妄之人,我去会会他,只要让我抓住把柄,我就狠狠地治治他。于是,乾隆便乔妆打扮一番,扮作秀才模样来到了净慈寺。乾隆找到诋毁和尚,相互寒喧一番。忽然,乾隆看见地上有一些劈开的毛竹片,便随手捡起一片问道:“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呀?”
按照当时的说法,这种竹片叫“篾青”,就是“灭清”的谐音。诋毁刚想回答,觉得有点不对劲,再看看眼前这位秀才,气宇轩昂不像是个普通的秀才,于是眼珠一转,便答道:“这个我们都叫它竹片。”乾隆一听,心中赞叹:好个竹片,和尚你有两下子。但乾隆不甘心,随即将竹片翻过来,指着白的一面问:“老师父”这个又叫什么呢?”“这个嘛”诋毁心想,若回答“篾黄”又是“灭皇”的谐音,肯定不妥,便改口:“噢,我们管它叫竹肉。”乾隆这次又失败了,他也不得不佩服诋毁和尚随机应变的功夫,诋毁的语言包装功夫确实了得。乾隆皇帝也就不能拿他怎么样了。
同样是一句话,换种说法可能意境完全不一样,明朝时二个找朱元璋要官的小时玩伴,就因为表达方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有个从前的小伙伴来到皇宫找他,想让朱元璋给他封个官或者赏赐点什么。为了让朱元璋勾起儿时的回忆,这个人跪在朱元璋面前说道:“万岁,还记得吗?小时候,咱们都替别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结果罐子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都泼在地上,你只顾从地上抢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塞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你吓哭了,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吞下肚里的……”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大喝一声:“哪里来的疯子,打出去!打出去!”结果,那个人被赶了出来。另一个当年的小伙伴听说这件事之后,也来面见朱元璋:“万岁,还记得我吗?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这番句句属实又不失体面的话让朱元璋回忆起了当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不禁龙颜大悦,当即给这个人封了个官做。
其实这二个说话的内容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后面的那个人来了个“新瓶装旧酒”,用谎言代替了真实,这种谎言是朱元璋最愿意听到的。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