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

1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做个有创新的人,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提高课堂效率,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和时间,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提出的问题需要具有引导性

教师问题的提出关系着学生思维的走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前首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考量,要让提出的问题具有引导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展开问题设计,一定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不能超脱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无从下手;同时,不仅要合理把握问题的正确性,还要在此基础上将问题进行延伸,使得问题的提出有一个引领学生思维方向的作用。

(二)提出的问题需要能够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问题的提出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将拓展学生思维考虑进数学问题中,要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或者是知识的转折点进行问题设计,要使提出的问题能够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超脱学生的理解范围,又不能完全不具伸展性和思考性,要使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利用提问培养学生关于数学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

(三)建立问题讨论小组

很多数学问题比较具有挑战性,如果放任学生单独思考可能会耽误很多教学时间。因此,这个时候建立数学问题讨论小组就显得很有必要。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事先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方便在课堂教学期间会有需要小组讨论的数学问题的提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哈姆雷特,所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你来我往的思考方式互换中,学生可以收获多种思考方式过得多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以后得数学问题解决中方能举一反三;并且,小组合作的方式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收获合作学习的能力,这对我们日后的数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数学教学技巧一

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正是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运用知识来解决,没有探究的必要;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又会严重超出学生的水平,即使探究也没有结果。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发挥其启思功效,无法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开展。

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结处,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索价值,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旧知来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在探究中自主构建新知,学会科学探究,学会思维,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哪些所学过的图形面积以推导出其公式。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与探索性,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方向展开主动探究。

启发性问题,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的认知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独立地解决所有问题。在学习路上,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阻碍,此时如何处理正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时机,正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的重要时机。此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表面看起来学生是懂了、会了,但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依旧只能机械地记忆结果。

此时教师就要学会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地来深刻地理解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这样学生所得到的才不是有限的结论型知识,而是更多教材上所没有的思维与能力、技能与方法,这样自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数学教学技巧二

因材施教,展开有效性课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数学教学技巧

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有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

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队旗的面积。通过这一学习,让我欣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多种多样,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4

数学教学技巧三

利用直观教具,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中几何知识逻辑性强,概念严密,是教学中的难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观察、测量、拼摆、绘画、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用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这就充分阐明了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因此,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解,教具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摸、摆、画,在动手操作等实践中感受“空间”,化难为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身边的事物就是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学具盒、课本、课桌等的周长,再让他们量出四条边的总长。让学生自制长方形活动框架,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得出图形的周长;提供一个长方形(如一张纸),要求一刀剪开,学生剪成的图形有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梯形、长方形、五边形等),再进行拼图……这样学生人人有“学具”,个个自己动手操作,在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互相联系的知识也得到巩固。

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因此,作为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如此训练,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