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的方法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的方法

有魅力的课堂过渡,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环节之间的转换,而且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披文入境,激发情趣

大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在上课伊始就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形式、风格等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强烈兴趣,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所有流程等。因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为衔接以下的教学环节预设勾连。常见的语文教学导入方法有“预习题问”、“情境创设”、“时事点评”、“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的方法

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上课伊始,我在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张家界武陵源》视频供同学们欣赏后,立即用清新流畅的语言过渡道:“今日张家界武陵源峰林遍布、奇峰争秀、山清水秀、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张家界武陵源又是怎样的一番神秘幽美、民风古朴呢?请同学们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寻找答案。”寥寥数语就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听觉、视觉盛宴中过渡到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文本之中了。随之,在背景音乐的陪衬下,教室里响起了同学们优美动听的诵读千古名文《桃花源记》的琅琅读书声。

二、顺水推舟,自然流畅

每次听有经验的、出色的语文教师的课,总令人感到回味无穷、余音缭绕,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异常精美,富有神奇的艺术感染力。我校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在教学朱泳燿的说明文《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就是这样巧设过渡的:“同学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卷层云、雨层云、积雨云等各有什么形态?对天气各有什么影响?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当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后,这位教师随之过渡道:“八种云的形态和对天气的影响都清楚了吗?现在,请同学们以云的身份运用第一人称以‘ 的自述’为题,写一篇介绍自己——云的说明文片段。(白板上出现了‘ 的自述’字样)现在,我把写作的任务明确分工一下:第一自然小组写‘卷云的自述’,第二自然小组写‘卷积云的自述’,第三自然小组写‘积云的自述’,第四自然小组写‘高积云的自述’,第五自然小组写‘卷层云的自述’,……现在你们都是天上的云了,都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了。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能量都写出来,让大家都认识你们,看谁最擅长介绍自己。不过,要实事求是,不许吹牛。”就这样,学生由读到写,自然流畅,入情入境。

三、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所蕴含着的审美意蕴,有的存在着时间与空间方面的纵横交错关系,有的存在着内容、形式、风格等各方面相互融合的超文本关系等。所以,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将各文本中既相对独立又错综复杂的内容、形式、风格、形象、意境、形象等进行有机整合,继之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过渡。

教学过程中,灵活过渡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教学文本的具体内容、形式、风格等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或在恰到好处之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课文和探究文本的悬念。

如在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后,我紧紧围绕《中国石拱桥》中的说明内容设置了下列问题质疑过渡:“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中国石拱桥是如此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那么,画家吴冠中笔下的中国石拱桥又有着怎样的诗情画意呢?”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就将教学内容从茅以升的典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顺利过渡到了吴冠中的小品说明文《桥之美》,在“润物细无声”中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欲很快地转移到了《桥之美》文本中了。

2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过渡的教学方法

(一)导入式过渡

导入式过渡的特点就是提前让学生知道课本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全心全意地去学习这篇课文。这个类型的过渡主要用在段落清晰的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比如我在上《鞋匠的儿子》这一篇课文时就采用了这种过渡。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在学生读完后,我接着说:“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现在请你们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儿子?”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相当热烈。这种导入式的过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多层次、多层面地读课文,直接与文字接触,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声情并茂,营造浓厚的情感和气氛。

(二)提示式过渡

所谓提示式过渡就是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内容,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地去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时,我就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五壮士要选择跳下悬崖呢?假如他们不跳,结果会怎样呢?

问题一提出,班级里议论纷纷,讨论的热情马上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同学说:“是呀,他们明明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逃跑的。”有的说:“假如他们走另外一条路,就可能把敌人也引到那边去,群众和部队就会有危险”……接着我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去想象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过渡可以让他们更深刻、更全面地去了解五壮士跳崖的原因,也可以更深入地去体会壮士们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

(三)总结式过渡

在讲读课文中,当我们在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往往会先总结这一部分的内容,再设置一句提问式的过渡,这样既总结了前文,又可为下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下文。这类过渡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它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时候,上完第一课时后,他总结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父母亲对巴迪写的第一首诗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一个是“精彩极了”,一个是“糟糕透了”,那么你们对这两个评价有什么看法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这样的过渡不仅概括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而且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预习提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四)激趣式过渡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往往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激趣式过渡。比如:有一个老师在讲解ang可以与哪些声母组合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们猜一猜,ang最喜欢与哪些声母交朋友呢?接着用气球带出一个个声母,学生说对一个,那个相应的气球就会变大,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

学生看到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气球,马上激起了学习的兴趣,纷纷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嘴里还轻轻地念叨着:“叫我!叫我!叫我!”而且他们很快地掌握了ang的拼写技巧。还有位教师在讲《欢庆》一课时,范读课文后,为了引出本课生字,这时,教师说:“在这欢庆的日子里,广场上正在举行放气球比赛。”说完就出示带生字的气球,再进行生字教学,这样的引出形式既自然得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情境式过渡

情境式过渡,就是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切换。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他是这样引导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

在乘车登山的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山间云变成浓雾的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他又往前推进说:“浓雾瞬息万变,美景引人入胜,而牯岭的庐山雾更是神秘莫测,趣味无穷。它的神秘在哪里呢?”学生简要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他又立即过渡:“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牯岭可真算得上是人间仙境。现在,我们站在‘大天池’处,来观看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一景——

云海……”“一路行来,我们在沿途见到了哪些奇景?”……最后:“面对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怪不得北宋伟大诗人苏东坡要大叹‘不识庐山真面目’,更难怪清代的一代学者要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六)类比式过渡

在讲从多方面进行教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完第一个内容时,为引出下部分内容,就可以设置这种类比式过渡,使教学内容过渡自然。如在讲《的听众》一文时,在感悟了老教授的语言后,接着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教师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过渡:“把老人的语言当作‘有声的鼓励’,文中也有许多老教授‘无声的鼓励’,请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体会。”这样就自然地引导了学生学习下一部分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七)一贯式过渡

在教学并列关系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一贯式过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篇课文时,课文主要讲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几种玻璃的特点以及作用。在上这篇课文时,老师就可以用“你最喜欢哪种玻璃,为什么?”“你还想发明哪些玻璃,为什么?等问题来过渡到各部分内容来进行教学。

3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

(一) 学会倾听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虚心、诚心、耐心、专心地投入听,听学生怎么读书、听学生怎样发言争辩,听学生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

倾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想说的话说完,让学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骤进行到一个阶段,经过仔细周密思考和梳理,听出一点门道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劳动的尊重、理解和鼓励。

倾听,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不仅要听取出色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学会倾听,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胜任互动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二) 学会诱导

诱导,就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奇趣、指导学习探究的迷津。诱导,就是教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自己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共同探究去获取知识、去提高能力、去培养情趣。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压抑学生或是推着学生走,诱发诱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做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

诱导的方法很多。创设情景,特别是创设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情境,是一种诱导。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利用教材内容制造矛盾,让学生去解决矛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诱导。提示思维的方向,提示运作的条件,这又是一种诱导。

(三) 学会鼓励

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刺激,对于缺乏辨别力与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需要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

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 学会交往

交往,就是结交、认识、来往。教师要学会交往,交往是师生互相增进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个窗口。教师要善于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秉性各异、知识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往。

(五) 学会合作

合作,指双方平等相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项工作。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首先,要排除教师思想上的习惯性的传统思想障碍。教师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

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其实,只要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有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都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六) 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的交流和人与人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师生互动中教师善用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及其涉及学科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率就高。

(七)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标志。

4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

一、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设计体现语文味、儿童味、生活味的三味课堂。以如何让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再考虑如何达到这种教学效果。

1、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样也能让学生大胆地展现自我。

2、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认真研读教材,仔细分析,寻找适合学生学段的方法。

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讲知识的,是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容易被那些具体、形象的实物所吸引。

同时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兴趣多变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在教学中我除了使用教学挂图外,还和手工、绘画、儿歌等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避免了单调的机械的重复,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

例如:低年级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

三、简化教学环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身心动起来,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否则只能是胡乱拼凑的、支离破碎的教学。

1、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2、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没有轻松安静的课堂环境就难以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环境与时间。没有深思考虑的发言和讨论不是有效的、高效的讨论。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首先,要树立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深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当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有自己的想法、说法甚至有所创新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以此为教材让其他学生明确此回答的价值,使所有同学受到启发。

其次,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时可以步步深入。使多个问题连成一级级的台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再次,一定要有耐心,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充分思考。不能看见学生答不出来就想“启发”,打断学生的思维,剥夺他们自主思维的权利。

五、营造一个轻松、安静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开始时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讲故事导入可让学生采取闭眼倾听,图片导入可以采用让学生看图默想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心灵与文字、图片的直接碰撞。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教师在授课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

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

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的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