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现在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

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

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2

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创设情境,留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师虽然鼓励学生质疑,但在授课过程中,却按照自己的思路,预先给学生的思维定向,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这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没有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大胆下放主动权,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形式等,尽可能多地真正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悟、自主提问、讨论解答。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组织加工好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层次,并且创设适合学习、讨论的环境。

比如,我在讲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时,就深入挖掘教材,领会其实质,之后在生活中找实例,再将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加工,使所教内容更生活化,这样就更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当然,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关键是提高利用率,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的关键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番发现、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先让学生到商店去看一看商品的标价情况,再在家里找出元角分的钱币,在教学中,每个小组先讨论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让学生先用生活常识来了解数学,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引导和系统的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数学兴趣教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只有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想学、会学、乐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我能给自己的任务。古希腊数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迫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我们在教时间时,老师设置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字之间用“=”号连接起来。

这会使学生可能说老师这是错的,三个数字不可能相等。老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三个数字是不相等,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等呢?我们可不可以在三个数字后面加一单位使他们相等。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办理气氛一下子活跃了。有的学生就会说,老师数字后面可加上米、分米、厘米,还有的说可以加上元角分。对这些正确的答案要积极鼓励,让他们分享成功的愉悦。这时我们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时间概念中,我们还可以以美国著名影片《时光隧道》为例,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的前一个小时,如果在这一个小时中,第一分钟做了什么,第二分钟做了什么……第60分钟做了什么。如果这些事情美国军方都做了,肯尼迪总统不会遇刺,历史就会被改写。在这历史回溯中,学生知道了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小时-分钟-秒”,同时知道了很多的知识。

愉快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轻松有趣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声明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

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斯:把剪好的三角形制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快,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此时大家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验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必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检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检测即练习,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个体差异,这就对练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尊重教课书上的练习,又要辅之于课外练习,使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充实。在讨论习题的解答时,由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维常有差异,解题方法常有正误、优劣,因而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同化"和"调整"的机智,使得一人的成果成为师生全体的财富,一人的教训成为大家的警戒。

对于一些练习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练中鼓励他们善于总结,把那些零碎的、孤立的、松散的知识串起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结构,自主获取、延伸、拓展、建构、归纳。这样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而且获得了技能;不只是懂得了过程,而且学会了方法;不只是兴趣和热情,而且懂得了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尤其是自主探索学习的价值;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于记忆和运用,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同时得到发展,达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功效。

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学科因逻辑上的严密性、系统上的完整性等特点,而且各分科之间的内容互相渗透,横向联系十分紧密。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现状,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章(某一单元或某一大节)进行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整理,把分散在各节、各章乃至不同册上的知识串起来,理出数学知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于记忆和运用,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于自学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有教育专家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坑。可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是多么重要啊!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书育人,而且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善于用眼观察、善于动手操作、善于用脑思考、善于用耳倾听、善于用口表达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数学,使学生的学校学习始于教学,终于自学。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