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他人的误解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都希望别人能够比较精准地了解自己,以便于沟通与交流。不过,人是大脑发达、心思复杂的动物,一个人要想正确看待和认识他人,其实并不容易。于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总会遇到被他人“误读”的情况。那么,如何面对他人的误解呢?
如何面对他人的误解
“误读”并不是误解,二者表示的虽然都是人在主观上对他人的理解与认识出现了偏差,不过误解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里所做的事情上,而“误读”更多的则是针对人本身而给出的错误认识、判断与解析。“误读”比误解在感情色彩上要偏中性。当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时,误解别人的一方是在认识他人行为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了绝对性的错误,对被误解的一方造成了不利和消极的影响。“误读”也是在认识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认知和对方的实际情况出现了错位,但这种错位既可能是拉低了对方社会形象也有可能是拔高了对方社会形象的不到位解读。
所以,当我们遇到被人误解的情况时,最积极的处理方式是不跟误解我们的人一般见识,这样既体现了心胸宽宏大量,也避免因为处理此类无意义的事情而消耗自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当遇到“误读”时,就需要认真对待并谨慎处理,最好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及时澄清。懂得矫正别人对自己的“误读”,既是正确看待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能在别人眼中树立最准确的个人形象。若非如此,当别人对你的“误读”持续时间过长,有可能会带来其他不必要的需要耗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处理的麻烦。
有人可能会引用但丁的名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没错,如果别人只是针对你所做的某件事有所不解或者不太清楚原委而有一时的误解,我们自然可以大度一点儿,不用理会,可如果别人是对你本人在为人处世甚至人格人性方面有了“误读”,那么最好尽快纠正,它可能会对你长远的未来都产生影响。一旦你没有及时澄清,以后便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去澄清,以至于可能会以完全背离真实的形象留存于历史,特别是那些因为在某些方面或领域表现出色而有资格被记入历史的成功人士。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孔子有一位名叫宰我的弟子,就因为被人误读而长久地影响了形象。
宰我又名宰予,能言善辩,曾被孔子看作“言语”科中的翘楚,属于“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弟子中排名靠前而且比较有才能的人。可同时我们也知道,宰我与孔子的一句名言直接有关:“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个典故说的是孔子有一次看见宰我大白天睡觉,感觉这个弟子太不上进,于是说他像不可雕琢的一块朽木,像不堪涂抹的一面脏墙。紧接着,孔子还说到,对于宰我这样的人,根本连责备的必要都没有(“于予与何诛”)。作为老师,对弟子说出如此严重的话,可见孔子当时有多失望。不仅如此,宰我在很多方面都与老师孔子有不合的表现,为此孔子还专门用“宰我不仁”来评价他。一个一生都在倡导和主张“仁”的人,以“不仁”来解读门中弟子,可见对当事人会造成多么不好的影响。不过,宰我的真实情况并不一定如孔子在此时所说,他能够在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孔子门下脱颖而出,位列“十哲”,就说明他并非一块朽木,相反他是有大学问、大修养的人。实际上后来孔子也对宰我给予了某些方面的肯定,比如宰我在“言语”科上名列前茅就是孔子亲口说的。但是,孔子对宰我的不利“解读”却有点儿定性的力道,而宰我本人面对老师的“误读”,并没有做任何矫正,至少在留下来的史料中没有记载。后来的一千多年里,虽然也有东汉哲学家王充这样的大腕专门为宰我正名,为此还特意“批评”孔子有不对的地方,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宰我长久以来在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环境中,大多时候都是一个非正统的负面典型。
当然了,无论是孔子还是宰我,都是留存于历史中的大人物,所以是好还是不好都能够让后人知道,而我们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或许可能与现代历史要记载的内容不会有任何瓜葛,所以你可能会以为我用宰我的例子来论证“懂得矫正来自别人对你的误读”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一个人不管能不能做出够资格被写入历史的成就,他的人格是永远不变的,他对人格的维护以及对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各方面形象的正确定位有着永远不变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当你在遇到别人“误读”你的情况发生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矫正过来。这种时候,是你进一步树立人格、维护尊严的时机,也间接为别人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读”一个人的大好机会,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