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1

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初次跨入小学,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兴趣是引领他们步入新知识大门的最好老师,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培养数学兴趣的方法。

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计算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12-9=3、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2

数学兴趣培养一

创造可动手实践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的改革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所在。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的知识的运用以及对数学方法的了解。数学教学课堂的实践教学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进行,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随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例如:在进形《平均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一位猴子妈妈有12只桃子但是她要全部分给两个小猴子,猴子妈妈应该怎样分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尺子之类的来代表桃子从而来进行分,这样学生便会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这时学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说如果一个一个的分那么要分6次、两个两个的分要分3次……六个六个的分只需要分一次。教师对学生分出来的结果都要进行表扬,在让学生寻找那种分法是最快的,这样便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还可以把这个题目进行创新,慢慢的让学生深入对平均数的了解中,还能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学习。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小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使得小学生能够应用所学到的各种数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的个性是好动、好奇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使得小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实践教育中来。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分组教学、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等,通过在数学课堂上设置一些相应的环节,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对知识的领悟。

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以日常生活为原型的情景,让小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拟定的场景比较熟悉,从而可以加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内容的理解程度。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图片,可以作为小学生图形认知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将一些图片收集整理起来,从而系统性地展示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对图形的认知更加深刻。

3

数学兴趣培养二

以生活情境来激发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的内容大多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儿童好奇、爱玩的特点,在导课时精心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数学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尽快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青蛙吃害虫”时,我找出一些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青蛙能做什么,是谁的好朋友?接着在图片上贴上大青蛙和小青蛙捕捉虫子的数字,然后再问学生这些青蛙一共捕捉了多少只虫子,以此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个导入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生动情境的创设,也使学生感到要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处处要用到数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以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然后,我问学生:“看看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又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4

数学兴趣培养三

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于数学中问题往往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就可以改变这样现象,把一些题目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活动中来。例如:一个例题甲乙两位修路工人要同时修完长为300km的高速路,甲说他32天修完,乙说他30天修完。甲和乙每天修路的多少米,他们修路的速度相差多少。这时就可以请两位学生来充当甲和乙。

教师就可以询问甲师父你一共修了多少路,甲就会说300km,教师接着问你用了多少天修完,甲说32天,教师就问你一天修多路呢,甲说我是根据总路程除以我修路的天数得出我每天修路的多少300÷32=9.375km。教师就问乙师父、乙师父你一共修了多少路,乙就会说300km,教师接着问你用了多少天修完,乙说30天,教师就问你一天修多路呢,乙说我是根据总路程除以我修路的天数得出我每天修路的多少300÷30=10km。那么甲乙师父他们修路的速度相差多少,这时学生都会抢着回答说用乙师父的10km减去甲师父的9.375km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教学课堂的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的参与度也是想当的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的教学中来,大大提升了教学课堂大效果。

变换教学法,保持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由导入环节中的游戏、教师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引起的兴趣极易波动,甚至消失。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出现单调而毫无变化的连续性方法,而应适时变换教学法,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如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提出从这个统计图中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后,不直接让学生交流答案,而是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探究导学案"进行自学、对学、小组内交流,之后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确定小组学习成果交流展示方案,最后全班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中,展示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任务,其他组的同学也非等闲视之,他们要非常认真地听,为补充发言以及评价发言做准备。这一过程,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不断变换,学生的思维不停地接受着挑战,思想高度集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兴奋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