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1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数学教学,就必须深谙新课程理念,使教学风格朴实一点,教学方式灵巧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

客观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对现有的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但同时又要达到促进学习、推动教育的目的,使评价服从、服务于“以人的发展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既对学生学习现实进行真实、确切的判断,同时又要引导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着眼于未来,侧重于被评价者的发展,不断地改进教法和学法,从而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指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用描述性语言来表达;定量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用数据来体现。但事物的质和量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凡是适合用数据体现的,尽量用量化的方法,以保持其精确度。还有许多学习现象如情感、态度等具有内在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很难用数据来表达,则用等级或星级等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模糊的定性评价。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准确、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保证学习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其真正发挥学习质量评价的管理作用。

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对学习标准执行的情况的效果。它侧重学习过程的指导,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揭示,能及时调整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总结性评价,是指某一学习活动项目告一段落或完成以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这项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效果的判断。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应力求两者互为补充,既重结果,更重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调节改进作用。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为使评价以外部的转化到内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以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来获得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的真实材料。通过被评的角色转化,激励被评的内在动因,提高评价的质量,使结论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努力使评价过程体现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

2

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全面素质发展的学生。只注重文化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的教师是不合格的,必须要教书和育人两手抓。在人们的观念中做人的最基本底线是要具有好的思想品德。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挖掘教材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并在课堂上使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有机结合,都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教育因素,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材料。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介绍我国是最早提出和使用小数的国家,比中亚各国早1100年,比欧洲要早1300年。在教学“数的整除”时,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过程中,我国涌现了华罗庚、陈景润等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其中数学家陈景润证明该猜想的“1+2”取得了的地位,通过介绍这些古今数学家的成就实例,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用微笑面对学生

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向学生传递教师的情感,体现了人文性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同样,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副表情严肃、眼神严厉的面容,学生从心理上对教师“望而却步”,唯唯诺诺的上课,生怕出错。这样就没有师生情感的共鸣,缺乏交流,师生关系不和谐。课堂很难达成教学的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的教根本不能深入到学生心里去,谈何搞好课堂教学呢?“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接触温馨可亲充满笑容的教师,学生爱看教师笑,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微笑而心花怒放,一个微笑可以把两个不相关的人拉近。对教育而言,更应该对学生保持微笑,如此细小的一个动作却可以得到丰收,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

3

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二

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个较大的铁球,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较小的铁皮,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球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铁皮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

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单纯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故意设置问题,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灵活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天用杯子装水,那么杯子装水的多少可以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取名字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很容易唤起孩子的注意力,而这个问题又与每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学生便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瓜给它取很多很多好听的名字。教师给予鼓励之后,便从数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掌握容积的定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体积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对容积定义的理解在这样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那么怎么求一个容器的容积呢?每个学生手中的水杯到底又可以装多少水呢?让学生想办法将自己水杯的容积给求出来。这下学生可犯愁了,数学课堂中只有学习用品,又没有测量水体积的工具,我该怎么求出容积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容积的求法,学生在全身心地和教师一起探索之后,豁然开朗,从而教师能够更轻松、愉快且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但揭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4

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三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科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必然也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都喜欢的老师。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共同探究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这样的课堂必然高效。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

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画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搞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