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1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有效方法。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 i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5x4+4:Sx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学生却是做6x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其他学生却马上反对。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动手操作,激发参与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动手操作在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述,边动脑筋思考边讲算理,使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从表化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学“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摆两行,每行10个,从第一行移动1个到第二行,这时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从第一行移动2个到第二行,这耐第二行就比第一行多4个……从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移动的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相差个数是移动个数的2倍。在这个基础上,接着又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连续动手操作几次,这样教学例题时,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很清楚了,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2

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一

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体验自学的乐趣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由几人组成的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并能从中体验自学来展示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自学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学习差的学生,从而达到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

小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投身未来的事业起到终身受益的作用。所有这些都在不断提醒我们:能力不是一人、一事、一日、一地就可完成的,要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好就必须抓“养成教育”。要想把“养成教育”抓好,除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外,还得使其保持自学的连续性、持久性、稳定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开始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者多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必须持之以恒,认真练习。

3

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二

练习质疑,学会生存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嘧视角来解答问题。例如:我们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人一个熟悉的套圈游戏之中:套中小狗29分,小兔子26分,小鸭子37分,小猪24分,小猴子28分,小鹿39分。小华说:“我两次一共套了63分”。

猜猜她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小明说:“我两次套中的比63分多。可能是哪两只动物?哪一只根本不可能套上?”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很乐于思考并自觉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在众多的数据中做出判断和选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的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各种模式与数学结构,解决各类问题、发现各种规律,提供种种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欣喜、获取发现的欢乐、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看看就完事。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应道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并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举一反三、反复强化形成一种意识,使学生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化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自己多读、多看例题,让学生自己看例题讲的是什么,通过阅读自己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标注记号或作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提问。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哪里有疑惑就作好记录,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再经由课堂达到“知其所以然”。

再次,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学习倒数时,可以寻找生活中 “倒立”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4

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三

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出色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