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生数学怎么教

1

小学生数学怎么教

小学生数学怎么教?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数学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在这样一种新的课改理念下,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的教学方法。

指导课前预习。引导课后复习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课本。课前的预习将产生的疑问和问题随手记下,要多动笔,要手脑并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定义、公式的来历可疑在练习本上进行简单的概括,不要只知道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会更集中精力的去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预习时,我们只要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知道哪里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作的标记,产生的疑问和问题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的去理解和消化吸收,从而掌握知识,消除预习中的障碍,在上课的是我们要做到重点听老师的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

看看老师讲的内容哪些是与自己的想法是不同的,在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的熟悉度,做到不留疑点。老师要对学生诉说先对课本进行预习、独立思考和阅读的习惯,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必须成为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的复习对于所学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进行查缺补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在复习中,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每天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进行综合概括,使所学内容在脑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小学生数学怎么教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适当做题。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在上课的时候,要边听边想,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对于一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得出答案的,应该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的分析题目,尽量自己去解决。确实不能自己的解决的,可以去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别人下次澳华。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会给自己一定的启发,把问题弄明白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虚心请教的人才有更大的进步。要向学好数学,肯定要做练习题,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本是基础的知识,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然后再找一些辅助的学习资料,开拓自己的思路,对于一些易错题,要总结归纳,要准们有一个纠错本做记录。分析原因并改正,到下次考试前复习时再看一遍,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类似的错误。但是,如何处理自己的错误,其效果却大不相同。

有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作向老师“交差”,对作业只看批语和分数,不检查错误的原因,更谈不上纠正。有些较好的学生,也往往是就错改错,而不深究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便养成不愿独立思考、不会自我检查、得过且过的坏毛病。因此,必须培养良好的改错习惯。让学生按三个步骤做:第一步“知错”。让学生检查在哪里出了错,对书写过程的题目,自己应检查出错的步骤,怎么错了,遇到填空题和选择题,应先找到自己的解题过程,而后进一步查出错误的步骤。第二步“认错”。让学生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在哪个知识点出了错,这是改错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根除错误的重要保证,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许多学生往往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马虎”,摸摸鼻子就算了。实际上纯属马虎的问题是极少树,大多数错误反映的是自己的知识弱点或缺陷,那些由于粗心马虎而出错的步骤,正是自己不太熟悉的知识点。一但对知识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就不会粗心、马虎以至于出错了。因此,自己要进一步分析出哪个概念、定理或法则还没达到相应的熟练程度。第三步“改错”。就是在认错的基础上,把错题再做一遍,若是填空或选择题,改错时必须写出正确的计算或推理过程,对正确的理论再次加深认识

2

小学数学教学体验

创设故事情境,身临其境的体验

故事情境的创设是指将数学知识点结合特定故事(多为与数字计算有关)表现出来,让学生从具体的故事进展中,领会抽象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使他们的偏爱,对于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学起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故事情境相结合,寓教于乐,增加其趣味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体验

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情境,以此加强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调查生活、选择数学教学资源、解决生活问题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提高数学素养。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有所用的现实意义。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3

小学数学教学在问题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喜爱的或惊喜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如在教《找次品》一课, “找次品”问题学生之前很少接触,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教材上没有情景图,直接进入例1的学习“有3瓶钙片”, 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学生兴趣可能不高。教学时我是先组织学生观看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后爆炸视频,学生看完后很惊喜,纷纷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机毁人亡?接着老师介绍造成机毁人亡的原因。通过观看和老师介绍让学生意识到次品的危害,同时激发学生找次品的欲望,快速进入学习。

2、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交流、验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待解决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如教学“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学生很难理解“假如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教学时我把“8个零件”换成“8枚1角硬币”代替,而且老师事先准备好若干个信封,每个信封装8枚1角硬币),然后分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小组操作怎样称,小组长记录好。那么得到四种称法:方法一,8(1,1 1,1 1,1 1,1) 称4次;方法二,8(4,4 0)→4(2,2 0)→2(1,1 0)称3次;方法三,8(2,2 2,2 )→2(1,1 0) 称3次;方法四,8(3,3 2)→3(1,1 1) 称2次。第四种称法是最少的称法。

3、将问题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问题情景创设的有效性;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我们在问题情景创设过程中,应当将问题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而不应该片面地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不能将问题教学与课堂教学割裂来看待,因此,我们应当在问题情景创设过程中,尊重课堂教学要求,按照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问题教学,使问题情景创设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方法保证。

4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凡是学生能一目了然摘到或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教师决不轻易摘给学生吃。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分组学习、讨论探索的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在分组讨论中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小数大小比较”等教学内容时,我都采用了分组学习,让各组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得出结论。在分组学习中,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自主学习,可以互相讨论,每个会的同学可以教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作为一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中去,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各类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做到: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就不让部分代替;能让多数学生参与的,就不让少数学生或个别学生包办。如课堂上进行口算练习,共有10道口算题,若采用“开火车”、每人口算一题的形式,参与的学生数少,效果差。于是,我便采用让全体学生一起先口算出得数,再由一名学生报得数的方法。再如归纳总结时,让一名或多名学生试说,就不如让同桌互相说,小组讨论后,再由一名学生汇报的形式好。还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错题的出现是难免的,对于这些错题的纠正,我没有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次“老师”,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学生给学生讲题,讲者讲得非常认真,听者也听得很仔细。教师对于讲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评价,对于讲错的学生让其他同学给予帮助,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样每个学生都信心十足,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等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木板等材料各做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之间通过两种图形的拉伸后的图形的比较,直接感悟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学生经历自我操作过程后,兴趣激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再如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时,我先出示这样两道题:6348+999,462-198。让学生不用竖式计算,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能很快说出得数。我说:“老师不用竖式计算就能说出得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加数、减数有何特点,但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仿照这两道题的样子,出题考一考教师。这时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要出题考我,我都马上给予答复。有的学生还在默默地检验我的答案,当确认都是正确无误时,学生的目光由怀疑到敬佩,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把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这一知识内容变为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的教学活动中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生数学怎么教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