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生语文课堂组织方法

1

小学生语文课堂组织方法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工作,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v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生语文课堂组织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小学生语文课堂组织方法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

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

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

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

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

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

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

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

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

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

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

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

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2

小学生语文课堂组织方法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步时期,各方面学习素质的养成对今后的成长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养成好习惯,会受用一生,有好的习惯学习工作起来效率会大大提高,好的习惯会使人更容易成功。

当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好习惯,这样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每个年级的各个特点,制定详细的计划,把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重点,制定每学期的培养重点,把培养目标渗透到每天甚至每节课以及每时每刻,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各种内部和外部障碍的干扰,通过反复“历练”,练到一定程度,习惯成自然,再实施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通过开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等途径,请家长参与此项工作,想办法、出点子,监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适当鼓励,以巩固所得成果。小学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

1.课前预习。在教师讲新课之前,学生对新课内容就有了预先了解,大致了解要讲什么,有什么是自己不懂的,并尝试自己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疑难之处留待课上听教师讲。有了课前预习这个好习惯,就能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提高听讲的效率,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

2.课堂认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关键,很多小学生感到一节课的时间太长,往往在教师讲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兴趣听课了,注意力不集中,如搞小动作、说悄悄话、睡觉等,致使很多知识没学到,课下还要重复学。因此,学生在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讲。

3.勤于思考。学生勤于思考,才能把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促进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究思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进,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好习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进行教学。

二、增强语言教学的感染力

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信息的途径。良好的教学语言的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学语言的表达能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文字是抽象的语言符合,教师如果直白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如果不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表象的语言,就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能被教师的语言所感染。

教师只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达到课堂教学和谐的境界。如何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

三、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活动,也是知识的教与被教,情感交流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情感交流让师生关系融洽,教学顺利,教师教教省心,学生学得开心;反之,不良的情感交流让师生关系疏远,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思想的共鸣,教与学产生抵触。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同等的地位去看待学生,不能动辄就严厉地指责、批评甚至体罚学生。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对教师畏惧,不敢接近教师。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放不开,不愿意学。

相反,教师的关心、爱护更能增加对学生教育的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到一股暖流,如和煦的春风,把教师当成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朋友,愿意去倾诉。教师有耐心地倾听,循循善诱地说教,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情感和谐,共同推进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班上有位同学因为头疼趴在课桌上不愿意听讲,我仔细询问了他的情况,让他到办公室休息。下课后,我带着他去医务室看了病。这名学生非常感动地说:“谢谢老师”。后来他的学习比以前积极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就说明,学生虽然小,但是,他们的眼睛在看着教师,内心在评价着教师,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是友好还是厌恶,学生们都清清楚楚,教师对他们好的话,自然会得到同样的回报。

四、扮演角色,体会教学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3

小学生语文课堂组织方法二

一、吃透教材

我们要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教材,把握好知识深度、广度,以及知识点涉及,教学重难点,正确取舍,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备好课也要好备学生

不备学生的课不叫真正的备课。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学习立场上,去设计教学课件,课堂教学提问,板书设计、课堂练习等。只有在吃透教材,备好学生后的备课才能让执教的自己成竹在胸、发挥自如。

三、课堂上注重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动手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并在提问、讲述、板书、练习、总结等阶段,应用铺路搭桥、化整为零的方法,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教师都非常重视指导学生朗读,但绝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我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用到的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体会当时的学习条件是多么的艰苦,孩子们那么渴望有一本教科书而在当时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体会教科书的珍贵价值。

学习中穿插齐读、分组读、师范读、配乐读,进而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的情感,效果非常好。

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方法,让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除此以外,我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其义自见。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要及时纠正,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我一直强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六、有效的练笔

有句俗语讲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到不如做到。我曾比较过有效的练笔训练比单纯的口头表述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提议:在课堂中设计适当的练笔书写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七、亲切的语言评价

老师的一句话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个道理众所周知,公开课上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印象深刻,学生更是如此。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努力的,我的孩子”、“你最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啦”“有时候选择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等等,来鼓励学生。

这些朴实、自然、亲切的语言对我们听课的老师和孩子们感触是那么的挥之不去,好像就在耳边回响。它将激励着孩子们行动起来,向着拟定的目标前进。

4

小学生语文课堂组织方法三

第一:教师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学生。其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

有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课时随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满脸通红、醉眼朦胧......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怎样想呢?他们会有心思听课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比如在讲《最后一课》的时候,我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一走进教室,学生的目光就被吸引过来了,我于是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引出了韩麦尔先生穿新衣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高度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最起码的条件;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话不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重要性不亚于戏剧、影视中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如果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反之,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

语文课堂组织方法

为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出色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他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3、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与外;一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

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

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如到课堂中来。

比如我在上《安塞腰鼓》的时候,用多媒体放映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和图片,一开始,学生就被这震撼的场面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我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

第三:巧妙组织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

我们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

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能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必须巧妙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灌输”的教学模式仍在发挥其余威。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强制灌输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

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

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不会被学生吸引住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主体”转变成现在的“主导”,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

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语文课文,每篇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只要全身心投入,自主阅读,和作者亲密接触与交流,用心去感受去欣赏,就会领略其美妙意境。

2、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教师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

新课改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其试题都趋向于灵活性和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师有了更新一层的要求。我们过去的课堂比较沉闷。

而在新课改下,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主体”变成“主导”;其次是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主动性。所以,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明显,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鼓励学生的质疑,总是按部就班、机械、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

殊不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性也是很强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这种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

这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如今,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真正得到突出。

研究性学习的推广,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选用和创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使其个性彰显和主体得以弘扬,学生能提出疑问,是其思维在大胆探索,在不断创新,是师生之间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和对话,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精神焕发,积极性大大提高,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对课堂进行大胆质疑,那么我们教师该做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法学习,比如:反复朗读自己体会、找出重点词句体会、找自己喜欢的地方感悟、同桌讨论进行等方式,而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或表扬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用赞扬的语气说:“你的想法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的。”

“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用亲切的眼神或动作,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这样课堂学习效果就很好了;其次,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需要准备充分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多的锻炼,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同时,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开阔,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果我们教师不充分准备的话,就可能让课堂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第四、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

有人说,课堂结尾不重要,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其实一堂好的课除了开头和过程精彩之外,结尾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正如人梳了个漂亮的发型,著一身笔挺西装,再往下一瞧,光脚一双,总给人失礼和不雅之感。

好的结课有余音绕梁之效,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使学生产生激情犹存、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

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景创设型(主要针对学生在要下课时注意力分散,来调动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

我们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我们课堂之美。我在上《喂--出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就叫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对我们学校的环境问题怎么看,我们该做些什么,大家兴趣极高,下课了还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所以,好的结课是我们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生语文课堂组织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