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生语文质疑方法

1

小学生语文质疑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发掘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至关重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生语文质疑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创设质疑情景

质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生语文质疑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勇于大胆创新,这样让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

二、开拓质疑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可从语文教学中找出途径: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教给质疑方法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

(一)名言、名人事例激励。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

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2

小学生语文质疑方法一

一、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想质疑

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是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让学生陷入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地想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在学习 《将相和》这篇课文,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问:作为一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为什么亲自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书,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此突破了。

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积极质疑的学生,对提出的极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或教师的讲解大胆提出疑问。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怕回答不好,遭到同学们的讥笑,老师的指责。因此,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给他们创造机会,肯定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尝到质疑带给自己的快乐与自信,也带来了学习的激情。

二、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

“迷信权威,迷信书本”造成了学生无条件的相信老师,接受老师的意见,不敢向老师质疑。课堂上毫无生机。因此,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我还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是相互间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无论你们的意见正不正确,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你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即使不正确,你们都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习气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

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放开手让学生去质疑,学生就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使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提问、善提问、会提问”为荣。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爱提问的良好习惯。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学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又如教学《凡卡》一文时,当学生在读到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时,不禁提出问题:凡卡的命运是那么悲惨,作者为什么还要穿插凡卡那美好的回忆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质疑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生“会质疑”。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扣题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由题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了吗?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讲到周总理生活简朴一环节时,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里的“好像”可以去掉吗?它有什么特殊用意呢?联系课文上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加上“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从这一词中更能体现出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五、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不会结束,有疑意味着思维获得新的起点。有疑并释疑才会获得新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常质疑。但质疑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不少同学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学习累了,作业多了,就失去学习的兴趣,懒得动脑筋。要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要具有锲而不舍地精神,把这项工作贯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让学生能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3

小学生语文质疑方法二

一、追问题眼,梳理文本线索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题眼是文本精髓,也是文章的眼睛。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带领学生质疑题眼,破题而入,梳理文本的教学线索,有效把握文本内容。

质疑方法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文章讲述万世之师孔子带领弟子来到泗水河畔游春,看到泗水河畔的旖旎风光,看到波澜起伏的泗水春潮,孔子有感而发,以水为师,向弟子们畅谈志向,表明平生所愿,以期弟子们也能如这滔滔春水,做一个志向高远的真君子。如何让学生体会孔子的智慧,感悟孔子深刻的思想,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为此,笔者从题眼入手,让学生展开思考: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学生由此展开质疑,认为题目的重点是一个“游”字,围绕这个“游”写了什么呢?根据这一质疑,学生展开文本研读,梳理出了文章的线索:春光明媚,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孔子向弟子讲解水的智慧,教导弟子要有远大的志向。

以上教学,教师以题眼为切入口,用疑入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为学生走进文本,透视、感悟文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探秘语句,揭示文本内涵

文章中的语句,有些是能够揭示文本内涵的关键词语,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当站在文化的高度,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寻找关键语句,用心体会孔子所思并获得感染,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

教学中,笔者从孔子论水这个视角进行引导,展开教学设计,讲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提出了孔子的智慧,学生质疑:孔子的智慧体现在哪里?根据这一质疑,学生展开批读,从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弟子的感受“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这个深刻的道理是什么?学生找到第八自然段进行品读并畅所欲言,体会到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却不求回报,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有学生认为,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带给万物生灵生命的延续,这是一种德行。

那么在文本中,水的德行体现出来了吗?学生循着文本继续探寻,回到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阳光普照大地,泗水河畔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这才发现,原来这花红柳绿的春天就是万物之源――水的功德所在,若是没有水,何谈一派美好风光?

通过探秘关键语句,学生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春景,而且感受到了水的德行,体会到了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

三、品析文章空白,绽放妙疑花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文章的空白之处,其实,在空白之处,蕴藏着丰富的意思,此时教师如能善加引导,让学生在质疑中品析,就能绽放思维的花朵。

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时,对“水”的描写文中使用了省略号,学生质疑:为什么没有继续往下写?此时笔者让学生研读文本,展开探究,学生认为,水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人人每天都能得见,但在孔子眼中,却是非凡而智慧的“真君子”。在他看来,追寻人生之道,须从水开始读起,水是大道。读懂水,就能力行水之风范,做一个真君子。根据文本所述,学生找到四点:哺育众生,滋润万物,无私无欲;和顺温柔,温文尔雅;胸怀志向,百折不挠,坚贞不屈;荡涤污垢,善施教化。是否君子就只有这些特质呢?课文用了省略号,显然孔子是以水为师,让弟子们明澈内心,从中解读君子的更多美好特质,借物喻理,这样的智慧恰是一种“善施教化”。

由此,通过质疑,学生不但梳理了文本的脉络,而且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写作的路径:其一,泗水春潮涌动之时,孔子带弟子去游玩,以天地做课堂,以流水做教材;其二,当子贡问他遇水必观,有什么指教,孔子方才开口讲道;其三,谈志向时,子路和冉有各持己见,孔子并不评判,而是将自己的平生所愿说给弟子,让弟子自己消化领悟。

4

小学生语文质疑方法三

一、给学生轻松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师生共进、师生共勉的特殊活动。教师应放下自己“为人师表”的高大形象,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毫无约束、自主轻松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学习。越是轻松自如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既能消除学生对课堂的恐惧心理,又能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观点和质疑的空间,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最好的环境。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大胆的质疑行为肆意指责、讽刺和挖苦,不能恶语中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引导和鼓励,不能打击学生的质疑积极性。不管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思考维价值,是否幼稚可笑,都需要教师的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通过动脑思考而提出的。对每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去赞扬:“能提问的孩子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对一些性格内向,心里胆怯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急于求成,而要以信任和期望的语气给予鼓励,让学生从简单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始,一步步走向质疑。

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质疑的机会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力求在每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教学当中的主观臆断。为了给学生创设有利的质疑条件,给学生多一些质疑的机会,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充分的朗读和思考的时间。只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个班上,学生的智力、学习基础和各种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优等生在课堂上提问的频率和质量会高一些,而差等生由于不自信,所以提问迟缓或提的问题单纯幼稚。所以,教师在表扬学优生的同时要给学差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把不同类型学生的问题归结起来,让他们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促进学差生的质疑能力的提高。

3、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怕打乱原有的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质疑的自由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阵地。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给学生关键的方法,让学生从多方面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乐于思考,也很勇于质疑,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是学生质疑的质量不太高,提出的问题往往并不在关键点上。那么,从何处疑?怎样疑呢?教师要教给学生关键的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题目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上质疑,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如教学《和时间赛跑》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这样的问题直触课文的中心,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全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对描写提出质疑。描写是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手段,作者在赞美自然景物和赞扬人物精神品质的时候,都会用到各种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描写提出质疑,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金色的鱼钩》一文开头有一段写老班长外貌的文字:“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快40岁,说明还不到40岁,可是背有点驼,而且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不是未老先衰了吗?这是为什么呢?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通过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从课文中读懂了老班长那颗忠于党的红心,并通过对人物外貌描写的质疑体会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可引导学生质疑:“碰坏了人家的车镜后,又没有人看见,‘我’为什么还要写一张字条留给人家,希望与人家联系呢?”学生弄清这个问题以后,课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清晰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课文的时代背景,文中的标点符号、写作手法、不理解的词句等方面质疑,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质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生语文质疑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